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将军读书:说三国,论孙子

(2015-04-24 15:52:14)
标签:

杂谈

http://mmbiz.qpic.cn/mmbiz/SLD23EFic8JPbianOdGN5JaUCSE9icoYpQrH4jdAGSDsibnbiachkDcsaTIpzReiaibsG74uNOYsYTibdhL4bfrUlibiaib3w/640?wxfrom=5

笔者采访陶汉章将军时,正值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因此,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从《三国演义》开始。

“三国不仅是文学宝藏,也是军事宝藏。《三国演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部兵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孙子兵法。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三条:一是西取西川;二是东联孙吴;三是北拒曹操。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战略决策,就是《孙子兵法》里的‘上兵伐谋’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刘备在没有请出诸葛亮之前,先依袁绍,后投刘表,自己连一点地盘都没有呢?”陶汉章将军自问自答地进入了角色,“这是因为刘备对当时的全国形势没有做全面的分析研究,没有进行正确的战略决策。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原是各路军阀混战的场所,绝对没有刘备建立根据地和建立军队与曹操争雄的可能。另外,在中原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刘备也得不到一点好处。

“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着重分析了四川的战略地位,用我们的行话说,就是建立一个可靠的根据地。我们试做进一步的分析:因为取得四川这一有利根据地,第一可以养精蓄锐,待机进取中原;第二可以不受曹操、孙权两面夹击作战的威胁;第三能够掌握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主动权。同时四川历来是天府之国,人力、物力、财力雄厚,有可靠的经济基础。”

为什么要东联孙吴呢?

“因为当时势力最大、国力最富、号召力最强的只剩下北面的曹操和东南的孙权了。联吴拒曹既可以避免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又可以争取和平环境积蓄力量,整军经武,并运用外交手段,争取与东吴合作,共同拒曹,然后北伐中原。这一正确方针明确了敌友我的关系。”

为什么要北拒曹操呢?

“因为当时汉王朝的政权已经落入曹操掌握之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统一中国,不拒曹操政治上不利。刘备当时是打着刘皇叔的政治旗帜作号召,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要立志振兴汉室。在取得四川之后,川北崇山峻岭,利于守而不利于攻。当时曹操在没有征服东吴前也不敢轻易对四川发动进攻。”

讲到这里,将军做了一个小结:“制定‘上兵伐谋’的战略比制定战役计划要复杂得多,范围要大得多,必须综合考虑战争中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打仗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得失,而要考虑根本的利益、长远的利益、全局的利益……”

打仗是这样,干其他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接着陶汉章将军引用官渡之战和邓艾伐蜀之战,说明了奇兵和正兵的关系: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会战时,曹袁两军对峙。袁军粮草充足,利于持久作战。曹操缺粮,利于速战。曹采纳了前来避罪投奔的许攸的建议,亲率精兵三千人,打着伪装的袁军旗号,夜行晓宿,偷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辎重数十万担。袁军闻讯,军心大乱,混乱撤退。袁军数十万精锐之师元气丧尽。而后曹操又在仓亭大破袁军,袁绍病死,其子袁尚、袁谭争位,相互残杀,终为曹操所灭。从此,曹操巩固了中原的北部,为平定中原打下有利基础。这个战例被称为“釜底抽薪”,以出奇制胜而著名。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奉命伐蜀。邓艾避开蜀将守备坚强无比的剑门关正面,采取远程迂回偷袭战术,以精兵一万人,轻装从阴平山谷小道进军,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而行。军行至马阁山(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因山高谷深,极为险峻,路不能通,于是,邓艾身先士卒,用毯裹身,滚下山崖……而后士卒用绳索相继坠下,迅速占领了江油关,不久又占领了绵竹。由于出人意料,进军迅速,于11月间进至成都,胁迫刘禅投降。邓艾伐蜀也是出奇制胜的典型战例。

陶汉章将军举了这两个有名的战例后说:“曹操奇袭乌巢,是正中之奇。邓艾伐蜀偷渡阴平,是奇中之正。奇兵和正兵是辩证的统一,奇兵和正兵是相互变化的,是运用无穷的。正兵可以根据战场情况变化而为奇,奇兵如被敌及时发觉就变为正。有的将领就不按原则用兵反而取胜,这就叫奇,如‘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有的按原则用兵反而失败。用兵之道,变化无穷,同样的原则,运用各有巧妙不同。”

我问起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陶汉章将军微笑地回答说:“空城计,这个故事正史未载,最早出现在《三国志》注释里。《三国志》之有价值,是以注释见长,即使是故事传说或注者的虚构,但也符合情理。《三国志》注释是这么说的,诸葛亮在失街亭之后,司马懿率领大军直趋西城。西城是战略要地,但由于兵力弱小,近乎空城。诸葛亮考虑到西城若失,蜀军将失去主动权,有全军溃败的危险。他掌握了敌军指挥官司马懿的特点——一是多疑,二是胆小,下决心摆空城计,暂时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使之倒退40里下寨,为部队后撤争取了时间。这个战例说明了用兵之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无穷,为将者计谋盖出于此。在通常情况下,以实示虚,以强示弱容易做到,以弱示强则不易。”

将军喝了一口茶,继续强调说:“诸葛亮摆空城计,是以虚示实,其实诸葛亮没有实,虽然达到了战役上的目的,吓退司马懿之兵,但其底细乃是虚中之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冒险性,为将者不足为法。”

本文摘自《开国战将》,吴东峰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3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