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悦生活】吃了一辈子,你就会吃吗

(2015-03-17 17:00:01)
标签:

杂谈

 【悦生活】吃了一辈子,你就会吃吗

导读:吃了一辈子,却很少有人懂得吃的真谛。吃饭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要对吃的食物有所选择,要带着喜悦的心情吃饭,吃饭要细嚼慢咽,要吃得刚好、吃得新鲜、吃得健康,还要明白吃的终极目标是“认识你自己”。


1.悦性食物


悦性食物就是清淡、新鲜的食物。它少有人为的加工,呈现的是食物原汁原味的状态,因为直接来自自然,不受人工添加剂、防腐剂的污染,所以营养丰富,纯天然,更宜于人体吸收。

烟熏、火烤、油炸、速冻食品,罐装食品,快餐,方便面,碳酸有色饮料,这些如同剩饭剩菜一样,都是垃圾食品。

很多人为了方便,一次做很多的饭菜,留着下顿吃;或在饭店点太多菜吃不了打包。长期吃这样的食物,只能用省下的钱去支付医疗费,省下的时间看医生。其实,每顿饭吃多少只要有点计划,既省时节约,又有益健康。

2.带着喜悦的心吃饭

瑜伽的修行者认为,即使吃悦性食物,但夹杂着烦恼、愤怒等负面情绪,同样会影响健康。所以,饭前一定不要先急着进食,而是要让情绪平和下来,带着喜悦感恩之情赞美大自然赐予的恩典。

吃饭前不论是祷告、冥想,还是呼吸法,都要能让身心充分放松,让宁静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把这种喜悦的振荡传递到食物中,这样进餐才会真正有益于健康。

之所以要带着喜悦的情绪吃饭,是因为情绪不好会直接影响肠胃消化。在情绪激动或者抑郁时,肠胃会处在痉挛状态,导致营养不良,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许多疾病,甚至患上抑郁症。所以说“少郁闷,不消化。常开心,身体好”。

吃饭前让身体放松下来很重要,这样肠胃才会自由地蠕动,吸收更多的营养。让肠胃放松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气沉丹田。

如果放松肠胃时,有浊气排出或有排便的感觉是再好不过的事,“腹常清人长寿”,肚子里没有浊气和粪便,身体才能更健康。如果感觉肚子里不干净,即使没有想上厕所的意识,也要时刻放松腹部,或者多喝些水尽量促进排便,感觉肠胃洁净后再收阴、提肛、收腹(就是气沉丹田或称意守丹田),这样就提起了精气神,才能保持精力旺盛。

平时吸气时放松腹部,呼气时收腹、收阴、提肛。反复做放松和收缩腹部的动作,按摩内脏,促进肠胃的蠕动,帮助消化,如果再加上吃的食物健康、营养、均衡,身心自然会越来越健康。

无论多忙也要在吃饭时放松下来,好好地吃一顿饭,调整一下身体,恢复生命所需的能量。饮食治的是未病,如果得了重病,能遵医嘱不抽烟、不喝酒、不吃垃圾食品,饮食恰当、运动适当、休息得当、心情稳当,渐渐就可以唤醒身体的治愈能力。但是,如果边吃药,边我行我素百无禁忌,那就真的是无药可治了。

3.吃出滋味

相对健康的饮食方式不仅只是吃饭时的情绪,还要下决心把注意力专注在眼前的美味上,吃出滋味。

吃饭时既不看电视,也不说话。先闻一下食物的味道,把食物放入口中,闭上双眼,细细咀嚼,双耳倾听咀嚼的声音,细心彻底地细嚼慢咽。然后,再吞下食物,细细地体味一下舌头、牙齿、喉咙对食物的感觉味道。

细嚼慢咽,只要你坚持3天就可以做到。每吃一口饭,都要放下筷子,闭上嘴,细细咀嚼食物,用鼻子慢细均匀地呼吸。这并不是为了让人看上去多么高雅,而是一种非常有益健康的好习惯。

细嚼慢咽不是指你咀嚼次数的多少,而是食物是否能在口腔中与唾液充分搅拌。无论喝水、吃饭,让食物或水在嘴里与唾液完全搅拌,充分发挥牙齿、舌头、唾液的功能,把食物或水温调和到人体适应的温度,而且细细品味会让普通的饮食也变得越来越有滋有味。把握饮食的品质,久而久之,就会改掉口味偏重的饮食习惯,喜欢上清淡的食物。

口腔比胃的吸收功能更强大,能吸收更多的营养,口中的唾液也有助于胃部消化,达到减肥强身的效果。充分咀嚼食物,食物就相当于经过两次消化,身体也能充分吸收到营养。无论减肥,还是增重,就这么简单,只是你从未坚持。

4.少食多餐

人需五谷杂粮,每种食物都含有对人有益的多种不同元素。每顿饭吃的饭菜种类多,每种食物吃的就会少,食物中的营养元素就无法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量,而且食物搭配不当也有损健康。所以每餐的食物尽量简单,种类不要太多。

吃得简单,多餐少食,能充分吸收每种食物的营养,又不必考虑食物之间相克的问题。每餐吃得少,肠胃才有活动的空间,能量才有流动的空间。肝脏也就不至于被挤压得难以承受,甚至呼吸都感觉不顺畅。

多餐少食不是指不停地吃零食,吃一些垃圾食品,而是每餐交替吃不同的食物。多餐少食能达到膳食平衡,既不会增加五脏六腑的负担,又不会因偏食而营养不良。

如果你实在改不了吃零食的习惯,不妨整理一下你的厨房,丢掉垃圾食品,在你的身边多放一些健康食品,让你没有时间、肚子没有空间去享受垃圾食品。把最好的食物献给你那伟大的生命,你尊重你的生命,你的生命才会为你创造奇迹。

5.吃的智慧

瑜伽饮食养生讲求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体型吃不同的食物。中医认为要掌握食物的寒热属性,根据身体和环境的寒热来调节饮食的阴阳平衡。现在的人则讲求酸碱平衡。以下就具体介绍一些吃的小常识:


  • 早晚喝粥,午吃饭。

  • 一日三餐调整好,按时按量按季节。

  • 春吃绿,把肝养;夏吃红,益于心;秋吃白,滋润肺;冬吃黑,保护肾。

  • 五味适中。酸多伤筋,苦多伤骨,甘多不益肉,辛多败正气,咸少人长寿。

  • 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女子不断藕,男子不断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上床萝卜下床姜,上床吃姜如砒霜。

  • 一日两苹果,疾病绕道过。一日七个枣,长生不会老。日食一瓣蒜,身体无后患。饭后一个梨,抗癌防便秘。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祛暑赛仙方。

  • 胡萝卜小人参,西红柿营养好,多吃芹菜降血压,常吃核桃补肾又健脑。

  • 天天喝醋,年年无灾。宁可无肉,不可无豆。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 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早喝盐汤,晚喝蜂蜜。早喝盐汤如参汤,晚喝盐汤如砒霜。


这些养生的老话具体是否适合你,还需在实践中去求证。人具体怎么吃,还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就像吃姜,如果你的体质偏寒而且室温又低,这时无论是早或晚,都应吃些姜驱走寒气,然而秋季风干物燥,再吃姜就如同火上浇油,一定会上火。

吃的智慧是学不来的,只能根据自己的体质与食物的寒热属性,根据自己不断变化的身心状态与季节的变化,自己总结,而不是在书本上学。

6.吃得平衡

任何事做过头都会有损,吃饭不能过晚、过咸、过多、过少、过冷、过热、过硬、过快。调味过重,刺激到神经,自然会牵动情绪,情绪就是气,百病皆由气生。谷生精,精生气,气生神,所以,吃的谷物直接影响人的精气神、影响人的情绪。

吃的食物性质平和,味道、食量适中,先饥而食,先饱而止,吃饭八分饱,细嚼慢咽,人的心情也会平静。吃饭时精力集中,用心去品尝食物,身体就会告诉你关于饮食的智慧。吃饭如品茶一样,更益于心灵的滋养。

7.素食

养生倡导素食。众所周知,和尚与瑜伽修行者都吃素食,可是据说释迦牟尼也吃肉,而且西藏的活佛也都吃肉,那么何为素呢?

素不单指青菜、水果,而且还有简单、清淡、洁净的含义。人吃什么要按个人的体质、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季节、食物的搭配,吃得刚好就是
素食。

每个地方、每个季节都会生长不同的食物,吃当地当季的食物,更便于人适应当地气候、环境、节气的变化,吃新鲜的食物就是素食。

每一物种都有它特定的食物,人类虽然是吃杂食的动物,但是每个人一定有更适合自己吃的食物。带着一个好心情吃,吃得健康就是素食。

8.吃的实践

食物吃得不适当就是毒。你吃了一辈子要不断感觉哪些适合你的口味,哪些更适合你的身体,实践出真知,只要选择正确,坚持下去,一定会带来健康。

关于饮食的知识,也许一生也讲不完,知识来源于生命,是为生命服务的,绝不能因为追求知识,不顾身体健康。

有些医术高明的医生,身体也未必健康,因为忙于治病救人或赚钱,不断学习专研某一种病症,却忽视了自己以及其他的生活常识。“圣人不医己病”,虽然伟大也终有缺憾。

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的,你某方面了解多了,其他方面就少了。越是在某一领域杰出的人,越是容易错过生活的很多方面。所以,你不是专家没关系,就怕你把时间都浪费在了解一些没有用的事情上。

为什么你什么都明白,可依然过得不好。就是因为文人更喜欢反复斟酌、推敲文字的优雅和逻辑,却忽视了文字在生活中的应用。知识、文字只能解其真,不能解其意,只起一个说明作用,虽然藏着真理,但真知还是出自
实践。

9.返璞归真

老子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心胸无私、胸襟宽广、珍爱生命的人必能长生,生命并不是单纯从知识文字中可以了解的事物。生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知识永远只是昨天的经验,了解生命就要了解自己、了解现在。

深居偏远山村的长寿老人未必识字,养生的知识道理都是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他们没有复杂的思想,没有铺天盖地的补品,没有过多的欲望,过着简洁淳朴的生活,却有着一颗美丽真诚的心灵,其乐融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宇宙浑然一体。吃也需要有这种返璞归真的
追求。

10.走近自然

生活在闹市的人早已远离大自然,生活在高耸的大厦里,坐在飞奔的机器中,每天脚不离地奔波着,早已忘记自己来自哪儿,忘了生命随时都有可能与这些摇摆的大楼一同坍塌。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人工作、人活着、人吃饭,最终的目标是认识自己。认识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去向何方。无论是吃饭、工作,还是活着,我们时刻也不应忘记,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来自大自然,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抓紧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找回完整的自己。


本文摘自《瑜伽之路》,刘宏伟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2月 
 【悦生活】吃了一辈子,你就会吃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