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心性与诗意不再渐行渐远

(2014-10-31 11:07:59)
标签:

杂谈

评小书馆系列之《学诗浅说》

文\张帮俊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中,诗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华文明的“标签”,它像基因一样,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灵魂里,成为抹不去的烙印,并且以这种特有的方式传承下来。作为全世界公认的“诗的国度”,诗在中国生根发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是通过口口相传、师授解之、书籍阅之,在潜移默化中而来。

喜欢诗并不等于了解诗,由于古诗词与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差异,造成文字上的阅读障碍,使得很多人读不懂诗,只知诗不知其意,这无疑会影响对古诗词的传承与创新。而古诗词又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普通人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望而兴叹,市面上,介绍古诗文的书籍又过分专业性、知识性,缺少趣味性,导致阅读兴趣下降。广大爱诗者,迫切需要一本通俗易懂,集欣赏与学诗为一体的入门级读物,一套如何读诗、解诗、学诗、做诗的学习体系。而由瞿蜕园、周紫宜两位名士所著的《学诗浅说》(当代中国出版社)就是这样一本书。

提起瞿蜕园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可是,他与“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地位,就如同“诸葛与周瑜”,也是非常有实力的大家。国学大师吴宓曾说:“兑之博学能文,著述宏富,又工书法,善画山水及梅花,合乎吾侪心目中理想的中国文人之标准。兼治西籍,并娴政事。其于学则邃于史,掌故精熟。”而周紫宜则是近代最富诗才的女画家,诗与画的结合,可谓“珠联璧合”。

瞿蜕园大师对古诗体的研究造诣很深,他本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本着一位文化人所具有的文化操守,用“大教授教小学生”式的传授方式,系统地、由浅入深、提纲挈领、由外到里来解剖古诗,来欣赏诗,学习写诗。以“小”为切入口,从“小”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从诗的结构形式、诗的发展与流派、诗的情与景、句法的变化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亲切,精彩之处,让人为诗美叫绝,为瞿老的讲解叫好。跟着瞿老一起读诗、学诗、写诗,在他的文字讲解中,让我们了解到了比兴、讽喻、押韵、精炼、节律等古老技法的精妙,感受到了诗之美,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心灵上的洗礼。

学诗,首先要读诗、欣赏诗。在灿烂星河的诗世界里,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众多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诗影响了代代中国人。无论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是“大风起兮云飞扬”,“长河落日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每一个走过的脚印里,都有让人寻味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感到,诗之美,美在形式、灵感、意境、情感。

据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的经历,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觉得受用。从牙牙学语、启蒙教育,诗便伴随着我们成长,开启我们一生的文化之旅,成为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读好诗,学写诗,已经成为当下特别是年轻人所要做的文化传承。“以诗文辅德,塑造人格美;以诗文践行,引导行为美;以诗文益智,渗透智慧美;以诗文陶情,欣赏艺术美”,由此可见诗带给人的影响。

“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正如红学大师周汝昌所说,在读诗、学诗的过程中,其实也是诗心的一种回归。

让心性与诗意不再渐行渐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