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一

(2010-03-01 12:23:18)
标签:

心情

富贵

思想者

意蕴

文化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我坐在家中改定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除夕之夜,窗外鞭炮响成一遍,手机里不停地传来一批又一批的贺年短信,满世界都在营造着快乐喜庆的气氛,可我却在不合时宜地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其实,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由于记者和作家的职业生涯,再加上近十几年来,主要从事的是报告文学的创作,使我长期接触大量不同职业的人群,在采访中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许许多多的人对你叙述的,大部分都是不快乐的经历和感受!

    数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美国的一个机构搞了一项世界各民族快乐指标研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总共2万多人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美国46%的人认为自己是快乐的,英国36%,印度37%,而中国,只有9%的人认为自己是快乐的。反过来说,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九个认为自己不快乐。这个统计数据准确吗?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感到不快乐?

    这时我再认真地环顾一下四周,确实觉得周围阴郁沉闷的人越来越多,机械僵化的人越来越多,狭隘计较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庭广众之下挂着一副快乐的面具、而实则不快乐的人也越来越多。少年不快乐,成人也不快乐,没钱的时候不快乐,有钱了也没有快乐;当不上官的不快乐,升了官的仍然不快乐。快乐,变成了大多数人很难求得的一个人生感受。生活中,很少有真正开开心心地从心底感到快乐的人。

    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活得如此的不快乐?

    我带着这个疑问,思索和研究这个有点宏大的主题。

 

    深究下去,一个疑问,又引来一串追问:

    什么是快乐?

    我发现,无论中西,对“快乐”的词义解释都是相同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短晢的欢愉,所以它叫“快乐”而不叫“慢乐”。钱钟书老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论快乐》里,用了这样一个感觉化的词语:“飘暼难留”。因此,在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快乐。钱钟书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我们终日为工作忙碌,为生计奔波,在人生的旅程上行色匆匆。许多人,许多时候,甚至无暇顾及这个问题。但是,快乐与不快乐的困扰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命当中的。从我们哭着喊着脱离母体,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快乐的追寻,对痛苦的拒斥。

    许多年前,鲁迅在他那篇著名的杂文《立论》里曾经讲述过一个意蕴深长的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我们今天仍说它意蕴深长,就因为它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阐释。在这么一个小故事里,几乎包含了人生中的全部喜怒哀乐。首先,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生命的喜悦与珍爱——“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其次,我们又看到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发财”、“做官”,尽管这种表述是非常世俗化的,却真实地反映了贫穷困苦、多灾多难的中国人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富贵的人与困苦的人比较起来,总会少一些忧愁,多一些快乐;随后,我们又看到了那个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必然”。这个“必然”本身既是人类的终极痛苦,同时也是其它种种痛苦的根源。

    在这个故事里,无论说“要死的必然”,还是说“富贵的许谎”都触及到了生命的真相:人,自从一出生便开始了对快乐的追求,快乐未必可得,而死亡的必然却已经早早地在远处等着了。

    无论如何,人的一生,终将是一场在哀乐中落幕的悲剧。这是生命的本质。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千差万别,有人富贵,有人困苦,有人先富贵后困苦,有人先困苦后富贵,还有人沉浮不定,一生历尽坎坷。与此相应的,每个人对快乐的体验、对快乐的理解,以及对快乐与不快乐根由的探寻都是丰富多样的。但是,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却是共同的。利用一家中文网站的搜索引擎,我得到了下面一组数字,颇具深意。

    先在网上搜索:什么是快乐?查到了167万个网页链接;再在网上搜索:我们不快乐,得到了3010万个网页链接;进一步将这个问题个人化,又在网上搜索:我不快乐,结果竟得到了193万个网页链接;最后在网上搜索:我们为什么不快乐?相关的网页链接也达到了1080万。

    我们的神经是如此的敏感,除了人生的根本性烦恼之外,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感受都可能引起我们的不快,进而放大成烦恼。

    我们的神经又是如此的愚钝,既缺少追求快乐的智慧,又对身边快乐缺少观察与感悟。

    人类普遍存在的感受性错误是:快乐是自然的,应得的,因此是不易觉察的;烦恼是意外的,令人讨厌的,因此是使人敏感的。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作为人生的大问题始终深深地困扰着我们,无法摆脱,无法回避。

 

    但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面对,而且必须尝试解答的。尽管我们对快乐,或不快乐的感受与理解是如此的繁复纷纭,甚至歧义丛生,但是,通过探寻、求索,我们总能找到一些为人类所公认的快乐元素、快乐方法。事实上,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之一,便是为我们大家寻找“快乐共识”。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索觉得: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这是一个属于历史的问题,自从人类具有以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自从人类产生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以来,他们早已一遍又一遍地问神灵,问自己,甚至向无边无际的虚空重复问过同样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这是一个属于未来的问题,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有一代又一代的思索者继续重复同样的问题,永无休止。

    今天,处于历史与未来之间,我将以一位思想者的立场,以文学的方法分别叩问宗教、叩问哲学、叩问历史、叩问现实生活,希望最终能够叩响快乐之门。

    相信,一定能引起更多思想者的共鸣,因为,疑问,是一切思想者的动力。(未完待续)

 

下篇杨黎光·《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二  破解人的“郁闷”之谜

 

杨黎光网站:http://www.yanglg.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