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清商帮,官商勾结的盐贩子

(2009-12-10 11:57:18)
标签:

暴利

朱元璋

山西

商帮

文化

明清商帮,官商勾结的盐贩子


---《“四民之末”:徘徊于社会体系边缘的商贾阶层》之六

 

    中国人是习惯于向后看的。不可否认,在当前这个利益趋动一切的虚假社会,我们大都患上了诚信饥渴症。因此,有人想到了明清商帮,理想化地把他们塑造成以诚信为本,以诚信兴业,以诚信发展的一代“儒商”。细想起来,这里面至少存在两个误区:首先,诚信本来就是商人(也是每个普通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守则,如果把它当成难得的美德极力炫耀,这个民族的集体人格就不仅显得可悲,而且可怜;其次,不能因为缺少诚信而无限拔高诚信,它是一种道德品格或者仅仅是职业素质,不可能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也不可能成为商人能否获取财富的决定性因素。


    除此之外,由于商帮的兴起,还有人一厢情愿地把明清两朝美化成商业繁荣,海晏河清,人民富足的盛世强国。关于明王朝,历史学家黄仁宇曾这样揭示它的本质:“这一帝国既无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没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它的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即在‘四书’所谓‘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以维持长治久安。”至于野蛮的清王朝,它给中国带来是一次文明大倒退,更不可能使社会经济产生任何创新性的发展,充其量也就是学习前朝旧例,萧规曹随而己。不想“改造社会、提高生活程度”,是怕人民普遍富裕后依仗财势,傲视官府,危及政权;使“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是怕官逼民反,从另一个角度危及政权。这是一切专制统治者共同采用的阴谋,他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有意让绝大多数老百姓生活在刚刚温饱的标准线上。


    千百年来,集权专制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阴影,在它的笼罩下,根本没有光明。从本质上说,明清商帮与宋朝时那些官商勾结的人物是一样的,只不过规模更大,范围更广,也更具群体性而已。


    还原历史的真实,明清商帮的兴起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具体地说,它最初的根由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实施的“开中制”。


    朱元璋击败蒙元建立明王朝后,仍然视北方游牧民族为最大威胁,遂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称为九边或九镇。这个东起辽东镇海滨,西至甘肃镇嘉峪关,管辖边墙全长5274公里的巨型防御体系,除发生紧急军情从内地调动援军外,平时驻军即达80多万。其中驻军最密集的是“内迫京畿,外控夷狄”的九边之首大同一带。大同镇边墙323公里,驻守马步官兵13.5万多人,配马、骡、驴5万余匹。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此漫长的边防体系,如此庞大的驻军规模,给明政府带来了巨大的供给困难。据《大明会典》记载,仅大同镇就需屯粮51万余石,草16.9万余束,秋青草176万束,此外还需要大量棉花、布匹等消费品。为了运送这些物资,明政府不仅要抽调大批官军,还要征调许多民夫,总之,每年花在驻守长城上的银子就达上千万两,让中央财政不堪重负。


    为解决边镇军事消费与供给的矛盾,明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对晋商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开中制。开中制是在历代食盐实行国家专卖的基础上,明政府为解决边饷问题而找到的一举多得之策:省钱、省时、省力。然而,它的初衷既不是富民,也不是富商。


    简单地说,开中制就是让商人们向各边镇的边仓纳粮,以此换取贩卖官盐的执照(盐引、引目),这就是所谓“纳粮中盐”。


    一切由国家专卖的商品都是暴利产品。盐和粮食一样,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盐和粮食又不一样,它不是任何一片土地都能出产的特殊物品。因此,它就成了官方可以垄断,进而讹诈百姓,谋取暴利的专卖品。中国并不是一个缺少盐资源的国家,它的价值或者说暴利主要来自官方的垄断。


    开中制最初实行于山西大同镇。《明太祖实录》卷五三记载,1370年(洪武三年),山西行省官员向朝廷建言:“大同粮储,自陵县(今山东德州)运至太和岭(山西朔州马邑),路远费烦,清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二百斤)。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交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次年制定全国中盐例,实行了开中制。


    “纳粮中盐”主要集中在九边,大同镇又是首先实行这一制度和纳粮数额最多的边镇,使山西商人近水楼台,捷足先登。随着开中制向多元化延伸,除纳粮外,还出现了纳棉、纳布、纳马、纳铁中盐等方式,山西商帮不仅靠多种经营垄断了北方的军需贸易,其势力范围亦向两淮、河东等全国所有的盐产地扩张,达到了所谓“贸迁四方”的全国性影响。


    到了明朝中期,盐业政策由“开中制”向“折色制”转化。所谓“折色制”,即盐商不必再运送粮食等物资到指定的边境地区以领盐引,而是直接用银子来换取盐引。


    “开中制”成就了山西商帮,“折色制”则促进了徽州商帮的兴起。说到底,引起当代中国人无限遐想,无限向往的明清两大商帮,其实都是靠官商勾结起家的盐贩子。


    实行开中制时,要送粮食等物资到边境才能换取盐引,而徽州偏居一隅,地处大山深处,对外交通不便,又因地狭人稠,自古粮食不能自给,与晋商相比,他们显然不占“地利”。实行折色制后,徽商在内地就可以花钱买到盐引。从弘治到万历年间,徽州盐商成群结队地赶赴当时全国最大的盐场——仪征、扬州和淮安等地,徽州盐商的经营,一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