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培训材料

(2013-11-06 15:38:34)

教 材 说 明

 

一、本册教科书的特点

1、活动准备更具有开放性和开放性

2、侧重中长期科学探究项目的设置

3、科学探究水平提高

4、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5、评价活动显示出整体性、连续性

本册教科书每单元设置一个“单元评价页”,以单元探究主题为评价依据,引导学生对自己科学学习评价活动,保证了学生对自己科学学习评价连续性和整体性。评价指标设计细致,指向明确,评价主题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趋势,评价方式可操作性强。

二、本册教科书的处理策略

(一)拿到教材应该想什么?

1、活动:

         (1)教材里有什么活动?

         (2)我们还可以增加什么活动?

         (3)我们可以更换哪些活动?

2、目标:

为什么做这些活动?

这些活动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3、策略:

(1)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些活动?

          ●情境如何创设?

          ●问题如何提出?

          ●材料如何准备?

          ●活动如何组织?

          ●过程如何控制?

          ●结论如何提升?        

(2)为顺利开展活动应该做哪些准备?

教师准备:常规器材,学生不易找到的典型材料、音像资料等

学生准备:图片卡通文字场景等形式

(二) 拿到教材应该做些什么?

    1.理清每部分之间的联系。

    2.确定本课主要的活动。

    3.思考组织教学活动的策略。

(三) 备课(预案设计):

1.删繁就简:

   (1)砍多余环节;

   (2)留弹性区间;

   (3)改教学设计

2.动态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3.备课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1)什么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2)设计什么样的探究活动?

(3)活动开展后老师做什么?

4.什么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对孩子的一生负责的态度审视目标。

(虽然每课都设置三维目标,但每课的目标却都有侧重!)

三、各单元教材说明

第一单元是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等编写的,共由六课组成。《地球内部有什么》、《火山》、《地震》、《做一块卵石》、《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科学探究方面

1、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能用简单的仪器做模拟实验。

3、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6、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7、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大胆想象。

3、能够尊重证据。

4、愿意合作交流。

5、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7、知道人与自然应合谐相处。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知道火山喷发带来的危害。

3、了解地震的现象;研究地震是怎么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4、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5、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

6、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7、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人类对植被、土壤、水的影响。

8、针对人类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第二单元是以声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学生经历各种探究活动,理解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怎样能听到声音,并初步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了解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方法。本单元由《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怎样听到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噪声的危害与防治》五课组成。《声音的产生》主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制造声音来感知各种声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的秘密;《谁能传播声音》重点研究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怎样听到声音》主要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并知道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让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声音大小、高低的因素,并认识超声波和次声波;《噪声的危害与防治》重点认识噪声的危害与防治,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声音提出问题,并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3、能运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模拟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通过观察、实验、制作后的表达与交流,学会倾听,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用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观察、实验、制作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

2、在对各种乐音欣赏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之美。

3、在做声音的产生及声音的传播实验时,通过交流,体验到科学探究应尊重证据。

4、在分析噪声的危害时,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人的耳朵,并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第三单元由“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两课组成。从本单元开始,将指导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对四季星空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观察星空的主要代表星座,发现星空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秋季星空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初步的观察和制定观察计划,知道秋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初步发现星空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冬季星空是在学生了解了秋季星空的主要星座及其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学习秋季星空的经验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开展对冬季星空的观察、记录、整理、交流活动。使他们在一系列活动中,了解冬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及其变化情况,特别是对自己观察的星座所发生的变化做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感受星空变化的无穷乐趣。

本单元是引导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起始单元,同时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从容面对学生在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和评价,本单元还是学习观察春季星空和夏季星空的前提。之前学生所经历的探究肯定为本单元的探究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之后的春夏星空的探究活动是本单元活动的延续。

两节课之间的联系:两节课的观察对象相同,所以采取的观察方法是一样的,都是进行长期观察活动的起始,担负着制定观察计划的重任。观察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后续观察活动的开展,因此,观察方法的指导是两节课共有的重点,都适宜采取定点定时观察的方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1、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写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到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星座(仙后座和大熊座)。

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进行中长期科学观察的习惯。

5、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愿交流的意识,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乐趣。

6、知道冬季星空的代表星座——猎户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会查阅资料、科学地整理资料。

第四单元《材料与生活》,本单元作为学生认识材料的媒介,从学生熟悉的、常见的、常用的材料,探究材料的各种性能,认识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总在不断的改进材料的性质或发明新材料,认识到材料的使用会给人、社会、环境带来正面的积极作用,还会带来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探究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首先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集中探究材料的主题单元,在以前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经常使用材料制成的物品,对常见材料的已有经验又极为丰富,因此,本单元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内容上,学生都有相应的基础。实际上,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其他探究专题中,例如“简单电路”中的导电材料,“热现象”中的导热材料,“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隔音材料等等,这些也正是说明了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材料,对材料的研究在此单元探究之后应持续进行下去。其次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教为密切的联系。《木头》体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纸的秘密》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陶瓷》是在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研究方法的同时迁移引用研究木头的方法;《金属》的探究方法呈开放性、是前两个课题探究方法运用与再提高;《玻璃与塑料》不仅迁移运用可以上几课的探究方法,还渗透了对比实验的方法;《材料的分类》是对前几课学习的总汇。本单元的每一课都渗透了材料与环境的教育,注重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科学探究

1、能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

2、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3、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4、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能与他人交换意见。

5、会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6、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

7、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

8、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9、能对分类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

2、由纸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5、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

6、通过设计房屋的活动进行大胆想象,意识到使用材料会给人带来好处,也可以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

1、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

2、知道不同用途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

3、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

4、了解玻璃与塑料的特点。

5、知道金属是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材料,了解金属的性能及用途。

6、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对物体进行分类。

第五单元水循环,本单元由《蒸发》、《沸腾》、《凝结》、《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5课组成,中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循环的单元。它与三年级的《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和《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的整体认识。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蒸发》、《沸腾》、《凝结》三课,重点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使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探究水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为后面研究水的三态变化作准备。《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是对前几课的综合与提升,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许多并不熟知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利用这些规律可以更好的人们服务。从而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科学探究

1、     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2、 利用绘制表格、数据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搜集的数据。

3、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 利用所学知识创作科技作品。

5、 能用简单的温度计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

6、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7、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8、 按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探究结果与科学结论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

9、 能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说明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2、  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  愿意合作与交流。

4、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科学知识

1、认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了解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2、知道水的冰点和沸点;

3、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4、探究雨、雪、雾、霜的形成;认识水在自然界循环变化过程。

研究与实践单元涉及到了以下内容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1、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制定计划: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写出书面计划。

3、搜集整理信息:能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式整理有关资料。

4、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5、表达与交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愿意合作交流。

2、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了解纸的历史、使用、制造方法,知道纸对人类的影响;进一步知道材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专题以“声音的秘密”单元为依托,选取了学生身边的“学校里的噪声问题”作为研究与实践的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易于操作,有利于活动的实施与落实。教科书通过制定方案、交流调查结果、提出防噪建议、付诸实际行动等活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学校的噪声情况,增强防治噪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意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两面性,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身边的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材料与我们的生活”专题选取了与学生学习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以纸为代表的材料的调查采访、资料搜集、数据整理、报告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使学生能针对材料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并能提出进行活动的大致思路,写出调查报告,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快、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

四、关于本册教材的几点建议

●力求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不可偏废;

●强调过程的同时,要重视结果;

● 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探究,不要躲避教师的讲授;

●在动手之前引导学生多动脑;

●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

●注意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

●评价要中肯,不可无限制地夸张,适当的批评不可少。

第一课  地球内部有什么

一、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哪些?

1、地球内部有什么?其结构特点有哪些?

答:地球内部有丰富的矿产、丰富的水资源,地球的内部温度很高,压力很大。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从5千米到80千米不等,海洋底部薄,陆地部分厚。地壳下面是地幔,主要由硅、铁、镁等成分组成,厚2900多千米。这一层的温度大约1200℃至2000℃,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的固态物质。地幔下部是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地核半径3400多千米,主要由铁和镍组成。这一层密度大、温度高,估计可达5000℃。

2、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答: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不同物质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用仪器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再进行分析和研究,就可以推知地下物质的状态和分布情况。科学家们就是利用人工地震波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的内部情况进行探索的。

二、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有哪些?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猜测;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能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够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地球内部有什么;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特点。

三、实验与制作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材料: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制作方法:

1、先用一种颜色的橡皮泥做一个小圆球,作为地核;

2、再用另一种颜色的橡皮泥做地幔,把做地核的那个小球包裹起来;

3、最后用剩余第三种颜色的橡皮泥覆盖在外层,做地壳;

4、为了更好地观察地球的内部结构,可用小刀切去一个三角,来观察其内部结构。

第二课  火山

 一、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哪些?

1、火山的成因是什么?

答: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随着岩浆的不断补充,岩浆压力逐渐增大。岩浆遇到薄弱的地表时,会发生爆炸性喷发,形成火山。

2、火山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答: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有:火山的作用可形成矿床,火山灰可形成肥力很高的土壤,有的还可制作水泥,许多火山泉水有医疗之效,不少火山区还是旅游胜地,这些都是火山对人类有利的一面。

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有:强烈爆发的火山会引起气候异常,火山喷出窒息性和有毒的气体可使人和动、植物死亡,大量的熔浆和火山碎屑物可摧毁城市、村庄和田野,从而造成很大的破坏作用。

二、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有哪些?

1.能用简单器材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知道火山的利与弊。

五、观察与制作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实验名称: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烧杯、土豆泥、蕃茄酱、石棉网。

实验步骤:

1、将土豆泥包裹好蕃茄酱放入烧杯中;

2、将烧杯底下垫上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并点燃酒精灯加热;

第三课  地震

一、本课主要的知识点有哪些?

1、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1)在学校避震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2)在家里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

(3)在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4)在户外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2、地震的成因是什么?

答: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3、地震的作用有哪些?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有:研究地震规律有助于防震、抗震,甚至控制地震,利用地震波还可探测地下资源和地下核爆炸,提示地球内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特点等。人们对地震的应用范围正逐渐扩大。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有:强烈的地震,可使墙体龟裂,房屋局部或全部倒塌,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甚至山崩地裂,人员伤亡惨重,破坏力极大。

二、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能用简单器材做地震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地震既可以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也可以对人们认识地球构造带来方便。

3.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震的利与弊。

三、观察与制作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实验名称:模拟地震

实验器材:木棍、毛巾。

实验步骤:

1、用力折断木棍,模拟岩层的断裂及振动。

2、用手挤压毛巾。

说明:木棍和毛巾都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地壳,手用力弯折木棍、挤压毛巾相当于地球可能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力,木棍折断发出“啪”的声音,手感觉到振动,以及毛巾的褶皱分别代表了地壳在受力下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就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四课  做一块卵石

一、本课主要的知识点有哪些?

1、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答:岩石本来是很大的,但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风化成一块块的小石块。(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又被雨水冲刷到河流中,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

2、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答:海滩上的卵石与河滩上的卵石的成因基本上是相同的。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摩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二、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有哪些?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鹅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鹅卵石的形成原因。

三、实验与制作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一)实验名称: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页岩块、镊子、盛有冷水的烧杯。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要用外焰加热。)

2、加热一段时间后,迅速将加热后的页岩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

3、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小页岩会被炸裂成更小的碎块。

结论: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风化。

(二)制作卵石:

材料:大口玻璃瓶(有盖、装水)、碎砖块、锤子。

制作步骤:

1、用锤子把砖块敲打成小块。

2、把几小块碎砖块在水泥地上把棱角磨平。

3、把磨平的砖块装入有水的大口玻璃瓶中,盖上盖,用力来回摇晃。

第五课 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本课主要的知识点有哪些?

1、我们常见的矿物有哪些?

答:我们常见的矿物有:硫磺、石墨、石英、滑石、黄铁矿、斜长石、方解石、金刚石等。

2、什么叫矿产?举例说明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答:煤、石油、天然气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3、举例说明矿产和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如何保护矿产资源?

答:矿产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开采铁矿石炼出来的铁,可以制造汽车、轮船、飞机、自行车、锅、勺、刀、叉、钢笔尖等各种用品;

煤除了直接燃烧外,还可以炼铁、制造消毒剂、杀虫剂、合成材料、制药、制造染料等。

煤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不要过度开采能源,要尽量研究、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为了保护矿产资源,我国颁布了矿产资源法。我们有义务要大力宣传该法,让人们在生活中都要注意节约能源。

4、煤是怎么形成的?

答:由图可推断:在几千万年、几亿年前,地球上的气候非常温暖湿润,生长着松柏、银杏等许多高大茂密的树木,地球上到处覆盖着浓密的原始森林,由于气候的变化,植物大量死亡,死去的树木被泥沙掩埋。如果这些死亡的植物被沉积物覆盖而不透氧气,植物就不会完全分解,而是在地下形成有机地层。在细菌的作用下,树木慢慢腐烂分解,后又经地下高温高压作用,最后变成了煤层。因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差异,形成的煤也不尽相同。由于地壳的运动,有些煤层被埋的更深,而有些煤层接近或露在地表。

二、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有哪些?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运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小刀等)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2、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第六课  地表的变化

一、本课主要的知识点有哪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

答: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喜马拉雅山是世界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的化石。由此我们可推断,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很久以前是海洋。后来才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2、什么叫化石?

答: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如动物骨胳、硬壳)或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人类石器等)。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3、有哪些力量会对地表有所改变?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地表?

答:对地表的改变既有地质作用,又有人为的力量。前者不仅包括了不易察觉的河流、湖泊、风、冰川、海洋以及地下水等各种复杂的作用,还有岩浆活动、地幔对流等等众多地球内部的各种巨大的改造作用。这种对地表的改造的力量是人类不可抗拒的。

答:人为的力量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人类活动(尤其是工程活动)广泛进行,对地表的表面和外层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天然地质作用,以至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如过度垦殖和放牧,会造成土壤沙化、风暴增多、灾害频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出现像黄土高原沟壑纵横、1998年的长江全流域发生的灾害等等。

答:要停止毁林开荒,不要过度开采矿石,严禁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不能过量抽取地下水等。(可引导学生从保护天然植被、保护地下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角度,结合国家或本地的实际)

二、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

1、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知道什么叫化石;记住京杭大运河的长度、起止点、流经水系及现在通杭河段。

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声音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的。他们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愿,靠倾听来认识世界,本单元就是以声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学生经历各种探究活动,理解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怎样能听到声音,并初步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了解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本单元由《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怎样听到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噪声的危害与防治》五课组成。《声音的产生》主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制造声音来感知各种声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的秘密;《谁能传播声音》重点研究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怎样听到声音》主要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并知道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让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声音大小、高低的因素,并认识超声波和次声波;《噪声的危害与防治》重点认识噪声的危害与防治,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声音提出问题,并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3、能运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模拟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通过观察、实验、制作后的表达与交流,学会倾听,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用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观察、实验、制作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

2、在对各种乐音欣赏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之美。

3、在做声音的产生及声音的传播实验时,通过交流,体验到科学探究应尊重证据。

4、在分析噪声的危害时,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人的耳朵,并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三、各课说明

7、声音的产生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本课的知识点:

1、活动准备设计“小小音乐会”的目的是什么呢?

目的是为了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提问的科学探究意识,并准备材料为课堂探究作准备,而不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演秦会。

2、在教学活动一“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声音呢?

(1)、让学生回忆听过的声音。“我还没起床就听见了喜鹊的叫声”、“小提琴的声音多美妙啊!”、“我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交流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生活中有关声音的图片资料,像老虎吼叫、喧闹的街市、钢铁厂的机器轰鸣、海边舰艇的鸣笛、电闪雷鸣等。并让学生试着描述和模仿自然界中的声音,从而体验声音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以此引导学生拓宽视野,进一步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声音世界。

3、如何引导学生来制造声音?

教科书展示了两幅情境图:(1)、四个学生在一起探讨如何制造声音的情景,从桌子上摆的双响筒、铃铛、石头等材料和一个学生在拍桌子,一个学生在拍手的情景,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多种方法制造声音。(2)、一个学生在打架子鼓、一个学生在弹吉他,目的是提示学生亲自动手制造声音,在学生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做好活动记录。

活动记录表

物品名称       发声办法       现象       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双响筒    敲打       发出声音,双响筒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铃铛       摇    发出声音,铃铛振动   

                 

                 

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多种方法制造声音,从而进行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为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埋下了伏笔。

4、如何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呢?

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实验的方式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的实验,在实验前鼓励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方案,这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及时给学生帮助,帮他们完善方案,如有的小组设计的实验很有可能现象不明显,这时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想办法,让振动显性化。实验尽可能地全面,涉及到液体、固体、气体。在实验时,要提示学生正确操作、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尤其要认真观察发声体发声时的状态。如:

用音叉进行实验,先让音叉不发声,把音叉轻轻地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水中没有波纹;再让音叉发音后,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水中有波纹。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从而得出实验结论音叉发音是由于音叉振动而产生的。

用摇铃进行实验,先让摇铃不发声,接近泡沫小球,观察现象——小球不动;再让摇铃发声,接近泡沫小球,观察现象——小球随着摇铃的振动而滚动。这说明摇铃发声是由于摇铃振动而产生的。

用气球实验,先不给气球吹气,观察现象——气球不发声,也不跳动;再给气球吹气,使气球充满气,松开手给气球放气,观察现象——气球发出“噗噗”的声音,同时气球在跳动。这说明气球发声是由于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用杯子向水槽倒水的实验,先把泡沫小球轻轻放入水槽中,观察现象——小球在水面上不动;再用杯子向水槽中倒水,观察现象——水槽中的泡沫小球随着水流在动,同时可以听到声音,这说明液体发声时也在振动。

用鼓槌敲锣实验,用鼓槌敲锣,观察现象——经过多长时间声音停止;再用同样的力气敲锣,随即用手按在锣上,观察现象——经过多长时间声音停止。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声音也随之停止了。

声音的产生实验记录

我们的方案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结论

       不发声    发声      

让音叉不发声放入水中,再让音叉发声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水中没有波纹       水中有波纹    音叉发声是由于音叉振动产生的

让摇铃不发声接近桌面上的泡沫小球,再让摇铃发声接近桌面上的小球    泡沫小球不动       泡沫小球在桌面上滚动       摇铃发声是由于摇铃振动产生的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展开表达与交流,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并在组内、组间进行交流,达成共识,从而得出实验的最后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8、谁能传播声音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二、本课的知识点:

1、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我们可以将定时的小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几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水槽上倾听声音,在水槽外听到了小闹钟的铃声,这证明了液体能传播声音,从而明确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2、空气能否传播声音呢?设计实验证明。

我们用抽气机抽净玻璃罩内的空气,使之变成近似真空状态,在密封的玻璃罩里放进一只小闹钟,观察现象。小闹钟在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通过前后两个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也能传播声音。

在研究气体能够传播声音时,我们也是通过对比实验来证明:小闹钟放在外面,能够听到闹钟的声音,但是放在了抽了空气的钟罩里,只能看到小闹钟的小锤在敲,却听不到声音,由此让学生很轻松的明白其中的道理: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如果没有真空钟罩,可把发声体放在加热后的容器里(空气稀薄),通过与在空气里的发声体相比较声音的大小,也能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或者做敲鼓实验(更容易操作),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我们还可以这样设计空气能传播声音的实验:

实验记录

实验目的: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实验器材:两支蜡烛、一盒火柴、大鼓、鼓槌。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一支放在鼓前面,一支放在较远处作为对比。

2、敲鼓,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在近处的蜡烛火焰跳动,在远处的蜡烛火焰不动

实验结论:空气能传播声音(敲鼓时,鼓振动发声,鼓振动引起周围的空气振动,空气的振动传到蜡烛的火焰,火焰也同时振动)。

   3、设计实验证明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实验: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同学在桌子的一端敲桌子,另一个同学耳朵紧贴桌面倾听声音。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也可以传播声音。

实验记录

实验目的:证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实验器材:桌子、小锤。

实验步骤:

1、一个同学在桌子的一端用小锤轻轻敲桌子(让另一个同学几乎听不到声音),另一个同学站在桌子的另一端听声音。

2、一个同学在桌子的一端用小锤轻轻敲桌子(同样大的力气),另一个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桌面听声音。

实验现象:耳朵不贴着桌子听不到声音,帖着桌子能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固体能传播声音。(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学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固体能传播声音,并且能引发新的问题: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的传播能力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实验过程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的实验。对于学生实验中碰到的问题,也不要全部抹杀,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实验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将实验发现在全班进行交流,对以上活动的研究成果作一个理性的分析和归纳,将刚才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形成科学结论: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最后教科书又提供了一个资料卡,资料卡以形象的文字告诉学生声音的传播形式,把无形变有形,把抽象变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

4、怎样制作简易土电话?

教科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土电话的制作过程及玩法,图中的两个女同学正在用纸杯、线等材料制作土电话,提示了学生制作的方法和用到的材料。学生语言“怎么做效果好呢?”引导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不断探究制作的方法,寻求效果好的方法。教科书还提供了三幅学生玩“土电话”的情景图。第一、二幅图是两个以上的学生共同玩土电话,提示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创造性地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第三幅是四个学生分两组玩土电话,一组连线拉直,一组连线弯曲,意在提示学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同材料、相同方法制作的土电话玩法不同,通话效果不同。学生语言“换上铜线做电话线试试效果如何?”引导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土电话,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材料的传声能力是不同的,启发学生对土电话进行创新设计和改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用纸杯、线、图钉、曲别针等材料自己动手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怎样让土电话的通话效果更好一些,让学生对土电话进行创新改造,如将线换成铁丝或铜丝试试等,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活动让学生自由的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玩,如:三人一起玩或四人一起玩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中让学生明白土电话是通过线来传播声音的。土电话是根据固体能传播声音的原理制成的。

5、在月球上,如果不借助任何工具,能否听到声音?为什么?

在月球上,如果不借助任何工具,不能听到声音。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谁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空气传播的,月球上没有空气,几乎是真空,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不借助工具是听不到声音的。

 

9、怎样听到声音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发?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硬纸筒、橡皮膜、细线、火柴棍等)探究耳朵的作用。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耳朵的构造,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知道保护耳的基本要求,向学生进行耳的卫生保健教育。

二、本课的知识点:

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准备一些材料来研究吧!

硬纸筒、橡皮膜、细线、火柴等,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做好铺垫,为了实验的方便我们还可以准备一根橡皮筋,来固定橡皮膜。

2、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耳朵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引导学生观察耳的模型,知道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这是了解耳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的知识基础,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明确各部分的构造,为探究耳朵的作用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3、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耳朵的作用?

知道了耳朵的构造后,引导学生探究耳朵各部分的作用。课本上提供了两幅插图和一段文字:第一幅图一名同学在野外用手拢在耳朵上,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耳廓的作用,第二幅图一名学生拿着自制的实验器材对着镜子观察,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鼓膜的作用。用一个硬纸筒作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薄橡皮膜当作鼓膜,在橡皮膜上绷着一根细线,在线的中部拴一根火柴棍。对着镜子,在纸筒未蒙膜的一端,向着纸筒大声发”“b、p、m、f、d、t、n、l”等声音,观察现象——火柴棍随着发出的声音在动,这说明是橡皮膜在动带着火柴棍动,也就是说外界声音由耳廓收集后,从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从而明确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肯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5、怎样保护我们的耳朵呢?

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如果受到伤害,人的听力就会下降,甚至丧失。要引导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知道更多的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

保护听力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尽量避开噪声;一是不要用尖锐的工具掏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或鼓膜;三是听到巨大声响时要张口中,以免震破鼓膜;四是鼻、咽发生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五是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重点是保护耳膜,防止因尖硬物体的刺激、巨大的声响、病菌的感染损坏耳膜,使听力下降甚至丧失。

6、哪些动物的耳廓很大很长?这对动物有什么作用?

马、兔的耳廓很大很长,并且可以转动,这可以使它们听到来自各个方向的微弱的声音,及时发现各种危险情况,防止受到伤害。

 

10、各种各样的声音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声音提出问题;能用尺子、鼓、橡皮筋等简单器材作对比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

(3)、知道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了解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

二、本课的知识点

1、怎样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声音大小的因素?

敲鼓实验,第一次轻轻敲,观察鼓面振动情况以及声音的大小,第二次用力敲,观察鼓面振动情况以及声音的大小,为了观察鼓面的振动情况,可以在鼓面上放一把豆子,观察豆子的振动情况,效果更明显一些。

拨动橡皮筋的实验,两次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况,听声音的大小。

也可以拨锯条进行实验。

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2伸出桌外轻轻拨动

(2)将锯条1/2伸出桌外用力拨动 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伸出长度相同.

    观察:锯条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情况 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 验 记 录 表

实验次数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发声特点       实验结论

第 一 次       轻 轻 拨       小    声 音 小       用力大,振幅大,声音大;

用力小,振幅小,声音小

第 二 次       用 力 拨       大    声 音 大      

    2、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要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压尺子实验,压尺子时,把尺子放在桌子上,一端伸出桌面,用一只手把尺子压好,另一只手去拨动尺子的末端,通过对比尺子伸出长短不同的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子较短时,振动频率快,声音高,反之,声音低。

过程:把尺子紧压在桌边上,(1)将尺子1/5伸出桌外;(2)将尺子1/3伸出桌外;(3)将尺子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即用力大小尽量一致。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 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 验 记 录

实验次数       锯条伸出长度       实 验 现 象  实 验 结 论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第一次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桌子较短时,振动频率快,声音高;伸出卡子较长时,振动频率慢,声音低。

第二次    伸出1/3  较快       较高      

第三次    伸出1/2  最慢       最低      

滴水实验,发现当杯子里水面较高时,振动频率快,水声高;水面较低时振动频率慢,水声低。

操作关键:往水杯中滴水时水流大小、杯口离水面的高度尽量保持一致。

3、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范围?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

4、听不见的声音是指什么?

听不见的声音指超声波、次声波。

5、什么叫超声波?

当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波超过一定的频率,即高于人耳听觉上限20000赫兹时,人们便听不到了,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6、什么叫次声波?

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一种低频率波。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作用。

11、超声波有什么特点?

超声波能量大,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利用:(1)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成像(B超).举例:如何探伤;B超原理.(2)超声处理——利用强超声波的高能量.举例:空气加湿器;超声洗牙,洗工件;超声钻孔.

    7、次声波有什么特点?

次声波(又叫亚声波,大致范围:10.4~20赫兹)产生:火山爆发,地震,极光,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还有,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机器工作时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次声波特点: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

    次声波利用: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用于预测自然灾害.

   8、 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

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或次声波的器官.超声波如:蝙蝠,海豚,猫,狗,次声波如:大象,狗

11、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有利于消除噪音的科技新产品、新材料;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二、 本课的知识点:

1、什么是噪声?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令人烦躁的声音都是噪音。从物理学的观点看,噪声是指声强和频率杂乱无章、没有规律的声音。

    2、噪声主要来源有哪些?

环境噪音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及社会生活。

教科书展示了四幅图片。图片主要展示了生产生活中噪音的来源。第一幅图是正在飞行的飞机图,第二幅图是建筑工地机器轰鸣图,第三幅图是城市道路上汽车噪音图,第四幅图是生活中迪厅播放流行音乐图。目的是通过这四幅图的提示,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噪音来源的资料。通过交流噪音来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噪音的巨大危害,唤起学生利用科学技术控制、消除噪音的兴趣,为治理噪音的污染做个铺垫,因为不同噪声来源要选择不同的治理措施,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

噪声对人造成危害。噪声与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此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阐述自己对噪音危害的看法。教科书学生的语言“噪音妨碍人们休息……”意在提示学生针对噪音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我认为噪音使人烦躁……”意在提示学生结合自己对噪音的认识及生活经验说出个人独特的心理体验,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噪音会……”后的省略号是为了尊重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大胆发言。

4、噪声对人类的影响和危害主要有哪些?

噪音的影响和危害主要有:一是影响听力,听力的损伤程度与在噪声环境中暴露的时间有关,在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噪声性耳聋发病率可达5%;二是影响学习工作,干扰睡眠,在噪声环境下,医生为病人听诊时正确率仅为8%,如噪声达到100到200分贝时几乎每个人都会从睡梦中醒过来;三是影响心血管功能和内分泌系统,这主要表现在心动过速、心率不齐、血压过高;四是危害中枢神经系统,在强噪声环境中,会出现头痛,耳鸣多梦,记忆力减退,全身无力等症状;五是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人做过调查,在噪声环境下的儿童的智力比在安静环境下的儿童低20%。

5、人们为了消除噪声污染,采取了哪些措施?

改进设备和工艺流程,尽可能采用无噪声(或低噪声)设备和工艺以消除噪声源; 将一些不可避免的噪音源与生活区隔开,比如飞机场均建在市郊;在工程建设中,广泛地采用吸音与隔音系统降低噪声;植树造林也是降低声调和工矿企业噪方法。

6、人们是怎样控制、消除噪声污染的?请举例来说明。

马路两侧植树;摩托车的消声器;城市路两侧的隔音板;工

厂里工人们戴的防噪音耳罩;使用隔音材料;采用吸音与隔音系统降低噪音;研制电子反噪音装置。

7、哪些材料可以降低或消除噪声?

降低或消除噪声的材料有:岩棉、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文化石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