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崧舟老师《桃花心木》教学实录整理及感悟(一)

(2014-12-01 14:20:50)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堂方舟

王崧舟《桃花心木》课堂教学实录整理

唐山市路北区韩城镇宋禾麻庄小学  董玥辉

课例网址:http://v.ku6.com/show/nIcubxCbORqFYMPEVw8q1A...html

    11月29日,在路北小学教研室李新和檀熙佩两位教研员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五十多人来到北京朝阳剧场,历时两天,共享了一场诠释语文品牌文化的“饕餮盛宴”——共观摩了不同类型的课例7节,下面是压轴的王崧舟老师的课例《桃花心木》,很高兴从网上找到了该课的视频,边整理边说感悟我觉得更习惯些,虽然个别细节不同于朝阳剧场,却更体现了“大家”教学技艺的驾轻就熟与游刃有余……

 

师:为了上《桃花心木》这节课,我特意请你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做了一个调查,你们还记得这个调查吗?

生:记得。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调查。看大屏幕:这是调查的第一题:谁来读一下?

生:《桃花心木》先写了一个故事,后讲了一个道理。你认为作者林清玄的目的是什么?

A.        为了写这个故事;  B。为了讲这个道理。

师:好,请坐!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1、选A的没有,选B34人,占全班人数的100%”也就是说:我们班的孩子都认为林清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生:讲这个道理。

师:没错!正是如此。这正是林清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好!我们继续看,调查第二题,谁来读一下?

生:2、《桃花心木》所讲的这个道理你读懂了吗?

A、完全读懂了;  B、似懂非懂;   C读不懂。

师:请坐!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有点意思,我们一起看一下:

A的真不少,25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4%;选B9人;占全班总人数的26%。选C的没有。这说明,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还没有上课之前,都认为已经完全读懂了这个道理,是吧?所以我说挺有意思。这是调查的第二题,我们一起来看调查的第三题,谁来读一下?

生:《桃花心木》所写的两部分内容,你比较喜欢哪部分?

A:故事     B:道理

师:请坐!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们一起来看下结果。真没想到,喜欢故事的只有7个人,而喜欢道理的却多达27人。也就是说,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孩子更喜欢的是——

生:道理。

师:很实用。那么我们就先把这个道理找出来,好吗?

生:好!

师:打开课本,用最快的速度把课本浏览一遍,找到林清玄要写的那个道理。然后用波浪线把它们轻轻地画下来。

    (感悟:三道调查题逐一让学生读完,师解释,本来很枯燥单调的事情,却在教师三次不同角度的语言解说中,轻松、和谐地完成了。“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有点意思,我们一起看一下”、“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看似简单的“过渡”和“解说”,却饱含了教师深厚的学科文化底蕴,教师是在用自己对学科的酷爱之情,激发着学生对学科文化的酷爱的情感啊!

    另:本来用的是“倒推”法,直奔“主旨”而去,却并没有给人以“舍本逐末”的颠覆之感,个人觉得其中缘由就在于“铺垫”得巧妙:“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们一起来看下结果。真没想到,喜欢故事的只有7个人,而喜欢道理的却多达27人。也就是说,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孩子更喜欢的是——道理。那么我们就先把这个道理找出来,好吗?”非常顺理成章。一节课就在这“浑然天成”的开始中开始了……(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