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7、(集体备课)2014-03-17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014-03-16 21:49:12)
标签:

股票

分类: 六年级教案

教材分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并为学习比例的应用,特别是为正、反比例及其应用打好基础。比例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熟练求比值和化简比.于是本节课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而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比较、总结中得出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中心,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运用“引导发现法”,并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 ,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归纳—猜想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 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问: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12:6    35:745:9     20:516:8     0.8:0.4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2:7=(    ):5     1.2: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9:12  21.4:27:10    30.5:0 .2: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4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判断。

1)如果3×a=5×b,那么5:a=3:b

2::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 2、3、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学有余力完成: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的比例。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