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质量分析
(2011-04-20 22:39:04)
标签:
平均数成绩折线统计图个数数据杂谈 |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基本练习
1.(1)题是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失分原因:画完统计图没有在直条后写上数据,这个问题在考试前还一再强调,可见在这里丢分的考前的注意力不集中。
2.(1)题仍然是补充统计图,对于这种折线统计图首先应该明确折线部分表示的单位与其他格不同,通过观察发现,每个格之间表示的是10格单位,因此按照10个单位为标准可以将纵轴上的其他数填完,然后看直条,这里一些同学丢了分,失分原因,做题不细心,在读取数据时应该用尺子比一下,然后在表数据,最后一个小学的人数应该是110左右,因为用尺子一比可以看到它在100——120中间位置,所以应该是110人。
(3)题平均每所学校有(
列式为(79+160+139+110)÷3,正确答案为122,有部分同学计算错误,甚至出现有余数的错误。
二、选择
第1题:小东第一天写了400个字,第二天上午写了270个,下午写了230个,他平均每天写多少字?( ① )
①(400+270+230)÷3
出错的同学没有分清“平均每天”,应该除以天数(2天);一看()里有3个数,就直接除以3了。审题不清、不理解题意,没有找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求平均数应该用数据和除以个数,问平均每天写多少个字?题目中给出的是第一天的数据和第二天上午、下午的数据,总共应该是2天,而一些同学误认为是三天。
三、解决问题
3.(1)题估计一下,他第( 三 )次成绩最好。
出错的同学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就直接盲目地用求三个数的平均数的方法列式计算了。失分原因,这道题要求估一估哪次的成绩最好,实际上就是估一估第三次的成绩,一直平均150个,根据 平均数×3=数据和 可以知道他这三次的成绩总和是450,然后把第一次的成绩估成150,第二次的成绩估成150,可以的出第三次的成绩大约是 150,因为前两次给估大了,所以第三次成绩一定是大于150,所以第三次成绩最好。
(2)题算一算,他第三次跳了多少个?(150+148+145)÷3
失分原因,对于求平均数的变式没有掌握,根据求平均数的的算式:数据和÷个数=平均数变形为数据和=平均数×3 ,就可以求出第三次的准确值了,是157个。
通过试卷分析,可以看出孩子们基本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点,不难发现,在求平均数时正好需要用到一位数除法,所以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法是求平均数的基础,还有就是学生对于算式的变形掌握不够,因此在数量关系上还要多做练习来加强。
因此强调学生一定要认真分析试卷,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才能在下次的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