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船借箭》谈有效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
(2012-03-13 17:33:02)
标签:
杂谈 |
从《草船借箭》谈有效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
小学语文教研组 陈国珍
寒假中,初步学习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以下简称《策略》)一书,书中为我们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感觉与自己的教学实际非常接近,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今教完《草船借箭》一文,这种感触更加深刻。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
《策略》指出:“教师在目标设计过程中要从三维目标入手,设计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策略》第82页)”。“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单元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很重要的单位” (《策略》第75页)。《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2.读、演、议结合,深化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2.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第二课时:品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第三课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交流读书情况(三国故事、成语、歇后语等)。
二.教学过程彰显三维目标的达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所以说,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必须整体考虑,三维目标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1.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人物形象。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
本课时我以重点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先让学生说什么是“神机妙算”?然后又回归到文本里,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并且从“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三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在品词评句中落实“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在品词评句中感悟人物形象,也为情感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2.在读、议、演的过程中,促进情感目标的生成。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和周瑜的形象。我采用了读、议、演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抓住重点段第二自然段开展阅读活动。为了深入体会周瑜的狭隘阴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利用影视资料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并分角色演读第二段对话。学生感受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促进了本课情感目标的生成。
3.在品读文本中体验阅读乐趣,课堂延伸凸显情感目标。
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是“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也是本课的情感目标之一。怎样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资源,在文章的表达特点上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使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在品读文章语言时,重点放在了品读重点句子、人物的对话上。“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是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始终,我安排了三次品读,分别是在体会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之后。三次品读循序渐进,一次比一次深入,最后一次我引导学生把这口气重重地叹出来,读了周瑜的自叹不如,品出了周瑜的彻底折服。
课堂上,我还以《三国演义》中的诗句、原文来提升名著的艺术魅力,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我结束教学还没有走出教室的时候,五二班的孔明哲跑过来对我说:“我家有《三国演义》,但不是原著,可以读吗?”我说:“可以呀!”他说:“我能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一起读吗?”我说,“那更好啊,好东西大家分享会更快乐!”我曾代过这个班一年的课,这位同学可以说是班里最差的学生了,能把他的阅读兴趣也带起来,我想,这节课的目的达到了。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学关注不够,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品读的落实还要更扎实。另外,教学机智还要更丰富。
以上是我通过执教《草船借箭》后,对有效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方面的一点体会,还请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