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训诲

标签:
365情感金汤三个免费赠送 |
分类: 人生哲学 |
http://s10/mw690/634dacccg7cf47eb2d779&690
今天整理书柜的时候,发现了两本《弟子规》。这两本书是前年陪儿子旅游时在浙江诸葛八卦村由一个祖上祠堂免费赠送阅读的。我忽然灵机一动:这个暑假儿子有事干了。
《弟子规》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其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大众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集孔孟、老子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弟子规》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把对父母的爱扩大到对人民的爱,必然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不忍心损伤自己父母利益的人,怎么能够损伤人民的利益呢?只要把这些道理弄清楚了,并且能够付诸行动,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弟子规对于提升个人文化修养来说是很重要的。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人都应该读读《弟子规》。《弟子规》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许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十年文革浩劫中,作为孔孟思想的重要内容,《弟子规》曾遭到无理批判。今天我们应该重新谈谈《弟子规》的积极一面了。总之,学好《弟子规》,对于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这几个故事可以很好的帮助你阅读和理解《弟子规》。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小时候,孟子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把织布的梭子折断。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后,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黄香温席(冬则温夏则清)。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他九岁时就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他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用自己的身体把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到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有一次,在取鹿乳的过程中,一个猎人误认为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解:家里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更应该考虑到长辈,要知道和长辈一起分享。推而广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我们自身不好的习惯,都要把它去除掉。
卧冰求鲤(亲爱我孝何难
闵子骞谏父(亲有过谏使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