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失落的影子

(2013-05-07 00:00:09)
标签:

365

皮制

最先

女人

表演形式

分类: 民俗民风

失落的影子

 我们每个人,每天戴着面具生活。有时候因为我们戴的时间太长,已经忘记自己是谁了。而有时候,如果你幸运的话,有人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题记

 

 面具出现于十分遥远的古代,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最早的面具可能产生于狩猎活动,为了便于接近猎物,猎人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动物;人们还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神鬼及奇禽怪兽,以表示对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许多部落常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面具作品,尽管奇形怪状。

 面具,让人看不到你真实的面貌,让人看不到你的喜怒哀乐,看不到你的表情。这种自远古而来的文明也许注定要消逝在时间的云烟里,但它无数的神奇让人痴迷和向往。面具,象失落的影子,让人不能不去寻找无数失落文明中这个影子的神奇。

 世界上的每个人,也许都戴着面具。但那些流失在古老文明中,正在被遗忘的面具,用它的方式向我们剥开了人类文明进化中,我们面庞上一层层的历史。。。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但随着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日趋衰亡。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为傩祭、傩戏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时至今日仍为傩祭、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在傩祭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傩祭之风盛行时期,为了在傩祭中获得强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着“黄金四目”面具。方相氏成了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神化形象,那模样神秘可民。在傩戏表演中,面具则成了傩戏造型艺术中最为重要、典型的道具。

 无论是傩祭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在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各种清规戒律,例如制作面具时要举行开光仪式,取用面具要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形象塑造。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骡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傩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也正因为如此,傩面具更加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面具,用丰富的表情及色泽讲述藏戏文化。

 面具,藏语中称巴,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到了清代,藏戏广泛普及到民间,其剧目、流派更加丰富多彩。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藏戏面具中的国王、大臣、喇嘛、老妇、老翁的面具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剧情中神灵、鬼怪和动物面具的塑造,尽管带有宗教面具影响的明显痕迹,但大都人格化,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都在面具中得了具体的表现。面具多设色,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西藏民间歌舞说唱面具包括牦牛舞、卓舞、折嘎、吉达吉姆等。藏戏开始时,最先登场的是戴猎人面具的角色,猎人面具多为蓝色或青色。

 牦牛舞由五人表演,领舞一人,其余四人扮演两头牦牛,与汉族地区的狮子舞相似。牦牛舞面具为领舞者所戴,领舞者为牧民打扮,头戴白面具或蓝面具。牦牛舞在大的庆典和节日里表演。

 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则两种风格,山南鼓舞两人领舞,一先一后,领舞者戴白色面具,舞鼓人头戴长辫,舞到高潮时两手击鼓,身体左右上下翻转,长辫随之扫地旋转,气势壮观。山南卓舞的鼓较小,系在腰间,所以舞时动作幅度大。日喀则卓舞的鼓较大,鼓身又有长把,舞时鼓把插入背部腰带间。一人领舞,领舞者戴蓝面具,手握长柄吉祥箭,舞于园场中心。卓舞也多在大的庆典和吉日表演。

 折嘎是流传于民间的乞讨时的说唱表演,在藏历新年的街巷里,在夏日的游园的人潮中,或是在新婚的庆典里。折嘎艺人向人们祝福,人们向他赠送食物,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欢乐的气氛。折嘎面具一向只是搭在说唱人的肩上,偶尔戴在脸上,因此它只是配合表演的一种道具。折嘎面具一般质地粗糙,制作随意,但它是用最美的象征符号伴随表演者动听的祝福博得施主欢心,求得施舍。

 吉达吉姆是一种抗灾歌舞,其内容、表演形式、面具道具都渗透着原始文化的痕迹。藏以农为主,常遇雹灾,人们期盼降服灾害,夺取丰收,民间有专门降服冰雹的喇嘛,他们以歌舞乞讨求食,降魔消灾。舞蹈内容以表现人们耕作、纺织、生育等人与土地相依为命的生产生活场面。最后舞蹈者举刀拉弓,将放置在场地旁的干羊腿砍断,表示将冰雹魔鬼制死。在演出过程中,观众不断送糍粑、青稞酒等物品。吉达吉姆一般由九个人表演,人物关系以家庭辈分的大小排列,扮演父亲的四兄弟、母亲和四个印度僧人,父母亲面具与传统藏戏面具相似,印度僧人面具用山羊皮制作。

失落的影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行我素
后一篇:最美丽的语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