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就在黄昏时

标签:
365爱了底层蓝色效应 |
分类: 心在山水 |
http://s16/mw690/634dacccgd9d449b30a4f&690
在古代,诗人喜爱以日落时分、夕阳垂暮的景色来抒发年怀已老、志不能伸的感受。比较有名的例子是唐代李商隐所作《登乐游原》,内里的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是表达了这种情怀。诗人通过对夕阳意象的探讨,借助夕阳来表现自己对宇宙、社会、人生的领悟,抒发人生理趣,展现诗歌中夕阳意象特有的审美意蕴。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早晨日出,傍晚日落,这是自然现象。你用心观察过这样的自然现象吗?喷薄而出的朝阳与缓缓坠落的夕阳是否勾起过你美妙的遐思呢?你又是否思考过其中蕴含的一些科学道理呢?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科学家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这就是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减慢,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小于宽度,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夕阳是晚开的花?何谓晚开?不论是到晚才开或是开晚了的花,总是指错过花期、不当时令的花,除非夜来香之类,这用来比喻老年合适吗?难道老年之前的中、青年时代早开的花都已凋谢了?难道人生中、青年时代拥有的情、爱都已经结束,需要重新来过?也许词作者这里特指老年人的黄昏恋吧!其实人生的情爱何止爱情一端?还有家庭的亲情、社会的友情;还有心的呼唤、爱的奉献,这一切都只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累积、沉淀、成熟,也许少了几分热烈,但却多了几分温馨和从容。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时代尽管已经逝去,但君不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花固有意,叶岂无情?夕阳既然不是晚开的花,自然也就不是迟到的爱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可以说,夕阳无限好,最美是黄昏;或是,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顺便说一句,因本人姓罗,“罗”字拆开来就是四夕,有四季夕阳之意,所以本人虽说最美就在黄昏时,仅仅是指这种自然现象,并无自吹自擂之意。哈哈哈。。。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1EN00SIG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