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绽放,与自尊同行

标签:
青春最重要小时候个头为自己 |
分类: 身处红尘 |
http://s1/mw690/634dacccgd453b21dd4a0&690
年终又到了,除了让成年人害怕的“关心轰炸”,诸如年终奖金多少啊?有没有男(女)朋友啊?也有未成年人不想听的话。诸如:
“期末考是第几名啊?”很明显就是冲着小朋友来的。
“有希望考哪个大学?清华?北大?”高三学生最怕被问。
“不认识我了?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小朋友、大朋友听了这样的话心里总是很不爽。
很多已经长大成人的网友,回忆起“往事”,几乎都能找到类似的一幕。听到这些话,孩子们会认为你是在逗他,他会觉得你把他当小孩子了,是小看他了。所以就摆出一副独立的模样,要抗拒你,要你尊重他。其实,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表现出自尊需要,到10岁左右时,个人自尊心更强烈。有时候这个年龄的孩子,表现出不听话、逆反,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对独立的渴望。
自尊即自我尊重,它是一种好的心理状态。作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自尊表现出了人们喜爱或不喜爱自己的程度。自尊始于知耻,有了羞耻心,人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有了羞耻心,人们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难为情;有了羞耻心,人们做错了事会感到惭愧;有了羞耻心,人们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使我们欣喜不已。
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要,都需要知道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体会自身的价值。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客观的参照标准来了解自己,如通过血压、脉搏、体温等可观察指标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这种可供参照的客观标准,而只能通过与他人比较才能估价自己。例如,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身高、体重来估计自己的高矮、胖瘦。一个身高1.80米的人是高还是矮,我们无法回答,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可以参照。在某些地方,这个人可能只是个中等个;可是在另一些地方,这个人可能就是个巨人。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数大学新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高中时,他们每个人都是很聪明的;可是上了大学后,他们却发现,他们原来并不是那么出类拔萃,只不过是平常人而已。
人们常常认为,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会产生嫉妒、敌意、挫折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而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则会产生优越、满足、幸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不然,无论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还是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都不会必然导致积极的或消极的效果。究竟会产生哪种效果,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在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中,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那么会产生积极效果。例如,有的人常常在众人面前说自己认识某位知名人物,或说某位名人与自己是同学或朋友等,以此来提高自尊。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则会产生消极效果。例如,一个长相中等的女性与一个她不认识的漂亮女性走在一起时会显得难堪,并降低自尊。在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中也同样存在这样两种情况,只是效果正好相反。
有时,在寻找自尊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被眼前的不足与缺点蒙住眼睛,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很失望,产生深重的耻辱感,这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的缺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将缺点转换为优点。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我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自尊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孩子长大了,不能只看到个头高了,模样变了;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心里上的成长,更加需要大人们的关注。最重要的是,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尊重这种心理上的成长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