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找不到故乡


标签:
庄中大部分双眼给我感觉 |
分类: 身处红尘 |
http://s10/mw690/634dacccg7b7c225e0209&690
每个人的心中,原本都有一个故乡。
曾经的我自认为,生我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在那里我度过了天真的童年。那里的山水、草木,那些儿时嬉戏的玩伴,时过境迁仍不变样,反复入我梦中。
可事实上,事到如今,山坡依旧,河流依旧,但乡亲们却越来越少,村庄陷入空寂。每次回到家乡,我要拨开门前的荒草,才能找院门上那把锈色斑斑的锁。开一次,要拧大半个钟头,拧得双手红肿,双眼发胀。推开院门,一片荒草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每次回到家乡,我总当成是最后一次,尽可能多带些东西离开。有一次,在睡过的房间找到幼时贴的奖状,我哭了。这个我人生最初阶段生活过的村庄,如今是我心口上最隐忍的痛。
离开村庄后,我像一叶漂萍,走过不少地方。我甚至不知道,下一站我将漂泊何处。如今往返最多的,是我在城市的家和工作的地方。但她们,均无法给我以故乡的感觉。
而我梦中的故乡,早已陷入衰败。有人说叶落归根,但我不知道,我老了后,将归何处?
我是一只找不到故乡的候鸟,我已经回不去了。
http://s4/mw690/634dacccgd2d959feda73&690
注:“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村落,这其中有多少是极具文化价值的传统古村落,则无人知晓。”近十年来,作家冯骥才更为人熟知的身份变成了“文化遗产保护者”和“民间文艺家”,他每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几乎都在宣布:中国某一项传统文化遗产要消失了。最近,他宣布的结果和村庄有关。
如同人类学家费孝通在80年前所说——中国社会的本质是“乡土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村落一直以来代表了大多数国人的生存方式,而在上百万个村落之中,那些在美术、建筑、民俗上有独特文化价值,又有历史底蕴和规模的传统古村落,无疑是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正如同冯骥才所说,在12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大部分都在村落。村落是中国的根,它正以惊人的速度被挖空——千城一面的文化悲剧很可能在村庄中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