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罗一鸣
罗一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373
  • 关注人气:1,5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之殇

(2012-12-02 22:21:56)
标签:

大姐

好事

说是

身体

收入

分类: 身处红尘

http://s7/mw690/634dacccg7b2ff1ea4f26&690

 昨天,一个农民工在郑州某立交桥下死亡。据工友说:他白天干活,晚上睡在郑州立交桥下,最近20多天病了,一直躺那,好心市民给他送饭维持生命。昨天他死了,有说是病死的,有说是冻死了,他不该死,20多天里,好心市民多次给120和救助站打电话,120来了2次,看他没家人又没钱,走了。救助站来人了,但也没收。120急救中心称,病人不愿去医院或不需要急救的,他们不会将人拉走。

 一打开微博,就看到这个新闻,心里一下就悲哀了,命如尘埃啊!其实他是病死的,还是冻死的,有什么不一样呢?结果都是死了,因为没有得到有效救助而死了。这个无可救药的世界。佛说:浮生如梦,烦恼为不智。可是每天与新闻接触,真的真的无法不去烦恼。要命的是,这样的烦恼多了,而我们能做的越来越少了,这烦恼就成了另一种可怕的执著心。尽管我们已经迈入了“中等发达国家”门槛,然而却总有一些悲凉的事情,时不时地刺痛我们的神经。

 一位普通的农民工就这样无声地逝去,留下的是满地叹息。不知道这位农民工兄弟躺在立交桥下20余天的时间里到底承受了怎样的煎熬,但我想他内心遭受的疼痛和寒冷远比身体上的感受来得更猛烈。当他看到120和救助站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然后决然再走时心里一定是凉透的感觉,面对社会的寒心和冷漠,他唯有选择“死去”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无声地抗争。

 事实上,无论是毕节5童,还是河南农民工,他们的死去本都是可以避免的。但他们还是死了,他们用自己的死,见证了这个社会的漏洞和问题,也证明了一些部门的冷漠和不作为。

 央视记者在做“你幸福吗?”调查时可有去问问这类农民工?他们会回答“我很幸福!”吗?他们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在当前高房价、看病贵、上学难的现实情况下,相信很大一部分民众并未感到幸福。特别是这类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们,城市到处的光鲜靓丽大多与他们无关,他们到处碰壁,遭受形式各样的不礼遇、不正看的非正常待遇,被社会疏离、孤立、嫌弃、遗忘,而缺乏被认同、认可,鉴于此,他们会有幸福感吗?

 以往,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往往首先反思是世道人心,是道德滑坡,是人情冷漠。比如面对贵州毕节5童的死,我们首先想的,无非是周围群众或者目击者,如果不那么无谓和冷漠,给相关部门打一个电话,或者这5个年幼的孩子就得救了。然而,在河南农民工事件中,我们又显然看到了另外一番情景:做为普通老百姓,在这位去世的农民工遇到困难时,有公交车司机给他被子,送吃的,有清洁工大姐给他送饭,也有人拨打了120和救助站的电话。然而,120来了,救助站也来了,却“看看都走了”。农民工固然没钱,但120又岂能见危不帮,见死不救?农民工因为没钱,也不愿意去医院、去救助站,但救死扶伤的医生、解危救困的救助站,难道就无法判断他事实上已经是一个无法左右自己命运,无法给自己拿主意的被救助对象?农民工的苦又有几人知、谁人管?在城市里生活的时间越长,他们看到在城市长久生活难以实现梦想,他们越是追逐这个梦想,却发现与这个梦想越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工的意义忽然坍塌,打工成了“漂在当下”“活在当下”。他们是多么希望在城市扎根而不是像这样在桥下死去,可是现在他们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支撑他在城市的生活,而城市政府目前又没有给他们提供安家落户的一系列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农民工桥下躺20天死去无人管的背后暴露出了太多的问题,社会的冷漠让人寒心,相关救助部门的不作为更是让人愤怒。

 群众的热心和120、救助站的冷漠形成了显明的反差,这事实上为我们传递了两个极为不利的信号:一是一些部门已经渐渐失去了其“组织”、“依靠”、“娘家”的特性和地位,成为冷漠与不作为的代名词。二是做为有责任也有义务救死扶伤、解危救难的相关部门,其对社会道德、正义的引导功能已经渐渐沦丧。试想,当人们面对“120和救助站都不管”的悲催现实时,又岂能不生出“我为什么要管”的疑问?而社会道德、风气、温情又岂能不滑坡、败坏与漠然?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应该是最基本、最根本的立足之因,是一个普通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但这些身负救人之职、之责、之能的机构却把他弄丢了。这正是这位农民工之殇,是生命之殇。不让任何一个生命在还能绽放的时候逝去,既是人的责任,也是人之美德。履职即行善,这样的好事可以有,应该有!

 一个本不该离世的农民工死了,但他留给我们、留给社会、留给相关部门的反思,却才刚刚开始!希望这类事件能给社会敲响警钟,能警醒社会更多地去关注农民工,让温总理曾提出的关于“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政府工作报告真正践行到实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1+1=1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