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是个优秀的银行家,颇具有人格魅力。这点我承认,因为数年前在一次慈善会议上,我曾跟他聊过。但对于他的离任,现在一些报纸满篇歌功颂德,未必真反映业界的心声。这是我采访的素材,大家可看到业界如何评价他。
招商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
陈华(化名)是招商银行在北方某城市分行的信贷部经理。一年前,他从一家大型国有银行被猎头公司挖到了招行。他对两家银行自然有个比较。昨日下午接受采访时,他说,招行的二次转型能否成功是最大挑战。
陈华说,招行的风险管理制度比国有银行更严谨,体现在方方面面。从流程、岗位职责到执行都能体现。在国有银行里,凡无明确禁止的事情都可以做,而招商是无明确许可的都不能做。这样就没有灰色地带,业务风险控制得更好。这两年招行各地分行的监管评级都是非常高的。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业务的开拓和发展。尽管这样,陈华表示还是更喜欢现在的岗位。
陈华表示担忧:现在招行的“二次转型”正处在关键时期,马行长离任会不会造成一个短暂的空档期,使得一些本来应该做的事情被打折扣。他说,“招商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宏观经济的影响下,致力于开拓小企业、小微贷业务,会不会增加信贷风险。虽然目前没有数据显示,招商的不良率高于其他银行。这恐怕也是其他银行共同面临的问题。”
他认为,二次转型如何深入并落实到位,如何发展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是招行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东莞证券金融分析师邓茂长期跟踪招商银行的发展。她认为,招行这几年转型得不是很成功,其零售业务过去一年是有所下降的,这里有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但也需要招行努力寻找到更好的方法,提高资产定价能力。去年12月5日以来的反弹行情,招行股价表现不如民生银行,说明投资者是有看法的。
互联网金融招商银行如何应对
阿里巴巴宣告将向金融领域延伸,要打造阿里金融,这是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对此,招商银行如何应对?陈华认为,阿里金融短期内无法撼动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陈华说,阿里金融有他特定的客户,主要就是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上将近3000万的注册会员。阿里金融可以锁定这些客户,对这些客户有非常精准的定位,估计以小额贷款为主。阿里金融平台能对这些客户的信息有充分的掌握,能准确评估他们的还贷能力,因此放贷的效率可能更高,成本可能也会更低。
“但是,传统商业银行有自己客户群,那些大企业大机构,阿里金融是抢不走的。阿里金融无法撼动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至少在5年内是这样。”陈华说,除了电子渠道(网上银行),招行还有物理渠道(网点),这是互联网金融所没有的优势。在其他业务上,互联网金融也难以深入参与。
陈华最后说,“招商银行一开始与其他银行并无太大不同。但马蔚华是国内最早领悟到互联网将改变人们支付方式的银行家之一。招行1995年7月就了发行‘招行一卡通’,凭借高科技优势,不断改进其功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创造了个人理财的新概念,使招商银行很快成为中国银行业的新锐。相信面对新一波互联网金融浪潮,招商银行也会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和突破口。”
东莞证券金融分析师邓茂说,存贷差仍是传统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这些银行的一大问题是不容易找到适合的客户群,很难给资产定价。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恰恰在此,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蔚华已经成为一个偶像
被采访当天,陈华走访了三家企业。其中两家企业都有人向他提及马蔚华离任的事情。“比我知道得还多。”陈华说,在公众心目中,马蔚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偶像,“人们对他的关注,已经超越了对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关注。”
陈华说,在招商银行工作,很明显感觉到马蔚华的个人风格对整个企业的影响。马蔚华塑造了招行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呈现于外,而且渗透于内,企业管理、薪酬制度、员工福利都有这种文化的痕迹。
“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您而变”这个口号,陈华说,有很深的含义,很能体现招行的某些特质。
陈华同时也承认,马蔚华也不是神,招行这几年的发展较慢,不如从前。这有宏观经济形势的因素,但可能也有某些决策失误在里面,具体得失还需要时间检验。“神化马蔚华,应该不是他本人的愿望。”
东莞证券金融分析师邓茂认为,招行新的领导人不是董事会选出来的,而是被上级委派的,这反映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大缺陷。因此对招行更换行长,“我持偏负面的看法,尽管新行长可能也很优秀。”
长城证券金融分析师黄飙认为,招商银行的盈利水平(净利润率)在全国商业银行中仍是佼佼者,但这几年增幅放缓。未来应该着力于提高资产定价能力。(傅盛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