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苇江湖01
一苇江湖0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59
  • 关注人气: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06月25日

(2012-06-25 12:30:45)
标签:

杂谈

                              看看上市有多黑
     从以下三条新闻中可以看出,目前密集过会上市,并不是为了“做大做大中国资本市场”,背后的权力黑手才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力量。股市,已经成为权贵肆无忌惮掠夺股民财富的战场。过去还有所顾虑,现在已经是明目张胆——
    第一篇:    A股面临消化不良703公司排队119家过而未发
    经济导报记者 邵好
  703家公司排队,119家过而未发,连续下挫的A股市场正在“负重”前行。
  根据证监会最新披露的拟上市公司排队名单,截至24日,A股市场已有703家公司排队上市,较2月排队名单初次披露增长约四成。但是,纵观今年上半年IPO市场的走势,高量低市盈率的情况已然非常明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IPO平均市盈率仅为31倍,远低于前两年的水平。
  与此同时,经济导报记者统计发现,过而未发的公司也达到创纪录的119家。其中,陕煤股份、中邮速递等超级大盘股仍蓄势待发,本已资金紧张的A股市场或将面临更大下行压力。
  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导报记者统计发现,在已过会但尚未上市的119家企业中,今年以来过会的就多达102家。按照以往将近半年104家的发行速度,要“消化”这119家过而未发企业的上市问题,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其中,渤海轮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仙坛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联创节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均榜上有名,这3家山东企业的过会时间为今年四五月间,预计半年之内登陆资本市场。
  “119家过而未发的公司肯定要逐一发行,在目前市场表现不佳的情况下,势必会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一定影响。”24日,山东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导报特约评论员张延良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深交所扩充股票代码的消息也让市场颇为担忧。深交所日前发布公告称,为适应中小企业板的业务发展,深交所拟扩充中小企业板股票代码区间,在现有“002001-002999”区间段基础上,启用“003000-004999”作为中小企业板股票的新代码区间。
  导报记者注意到,从在审企业名单看,多只大盘股正计划IPO,包括拟募资99.7亿元的EMS中邮速递、拟“A+H”筹资40亿至60亿美元的人保集团、拟融资172亿元的陕煤股份等。同样是大盘股的中信重工,也于近期获得了发行批文。
  上半年IPO募资大降
  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至24日,今年A股市场总计募集资金1990.62亿元。其中,104家公司IPO募集资金为718.06亿元,远低于2011年上半年1607亿元的IPO资金募集量,这也成为2009年IPO重启以来,IPO募集资金量最少的半年数据。
  同时下降的还有平均首发市盈率。数据显示,今年的平均首发市盈率为31倍,而2011年全年为46倍,2010年更是高达59倍。
  尽管募集资金数量大幅下降,但IPO公司数量却未见极速减少。事实上,自2009年IPO开闸、创业板上市以来,国内企业上市就已驶入“快车道”。2011年,沪深两市共有281只新股挂牌,当年只有244个交易日,平均每个交易日发行1.15只新股。
  与IPO持续缩水相比,公司债发行却表现出色。今年以来,公司债发行数量达75只,融资总额为881.50亿元,分别较2011年同期增长226%和71.5%。
  对此,齐鲁证券分析师刘保民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场行情不景气的情况下,IPO保持高量运行对市场资金量有较大影响,资金面收紧,数量却不减少,降低的只能是首发市盈率。
  山东排队公司超30家
  持续增加的还有数量庞大的“排队公司”。据导报记者统计,至24日,沪深两市排队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03家,突破“700家”大关。
  这与2月1日证监会首次公布在审企业名单时相比,不足5个月内,排队上市公司增加了近200家。彼时,主板和创业板所有在审企业仅515家。
  即使扣除18家中止审查企业之后,在审和过会待发企业数量仍然达到685家,以目前的上市速度,“消化”起来仍然颇具压力。其中,处于初审和落实反馈意见中的分别有226家和276家。
  在山东省内,排队公司数量也在增加。其中,创业板共有14家公司等待上市,主板和中小板排队上市公司数量则为17家,沪深两市排队的山东公司数量总计突破30家。
  “从目前宏观形势看,经济形势还是乐观向好的。不过,这是否能够切实带动资本市场走好,还需要监管层和市场参与者明晰发展思路。”张延良表示,IPO发行数量是否需要适时调整也应仔细斟酌。


    第二篇:人民日报:毒股票圈钱频频得手 处罚不能挠痒痒
    2012-06-23 09:42   来源:人民日报
  端午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市场破位下行,沪指2300点整数关口再次失守,投资者信心备受打击,这也使得今年以来管理层出台的一系列旨在治理股市、提振行情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股市中仍存在一些公司“带病”上市,挂牌不久即卸妆大变脸,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成了股市的“毒股票”,既让投资者大亏血本,也严重损害了股市的正常秩序。
  “整容”上市 挂牌“卸妆”
  新股发行是中国股市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上市公司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A股市场的发展前景。然而,当前股市存在许多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削尖脑袋上市,以便从股市“抽血”,他们在发行募股前通过财务报表“整容”以达到上市资格,上市不久后就急不可耐地“卸妆”,露出本来面目,让投资者大呼上当。
  今年3月才上市的公司,一季报就出现变脸,首航节能 (002665)2012年一季度亏损371万元,去年同期盈利753万元,业绩下滑幅度为149%,而如果扣除政府补助的1150万元,业绩下滑幅度高达230%。而5月份刚刚在中小板上市的珠江钢琴 (002678),在上市后仅上涨了两天就一路震荡下行,就在上市第8天,珠江钢琴即将破发的时候,珠江钢琴董事长王润培就提出了辞职,这样的公司竟然能够顺利通过监管层层把关“从容”上市。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新股上市就亏损,欺诈的可能性较高,必须认真查处予以严惩。
  此外,许多利润增长并不是通过提升主营收入的上市公司,也选择对季报和年报进行化妆整容,有的公司通过出售股权博得巨额利润,有的则是靠收购资产来致富。事实上,许多公司在主营资产平庸的情况下,将这些额外收入与公司合并报表,由此导致公司年报业绩大幅提升,以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
  监管法律成了“豆腐法”
  为什么不符合条件的公司能通过审核顺利上市?对此,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认为,归根结底,A股的乱象之源应归结为审批制。中国证券市场不是一个有效市场,而是一场掠夺游戏,获利的是发行上市过程利益链上的各方上市公司、原始股东、中介机构甚至是监管者。而在证监会“看守”之下的A股,很多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很低。但是,证监会能够替投资者决定哪些公司应该上市,哪些公司不该上市吗?发审委委员坐几个小时,怎么就能分辨一家公司是否能够上市,是否没有造假、粉饰?因此,刘胜军认为,只有手握资金的投资者才有资格决定。
  此外,有法不依、处罚力度过轻也是上市公司敢于公然造假的重要原因。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表示,在查处违法犯罪问题上,A股市场存在“依法难以严惩”的问题,证券市场的法律多是“豆腐法”,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即便企业欺诈上市,也不会受到严惩。如《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发行人不符合发行条件,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核准,已经发行证券的,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这种罚款比银行贷款利率还低,面对这样的法律,即便是对发行人的财务造假、利润操纵行为坚决予以查处,但最终结果无非就是挠痒痒而已。
  处罚不能“挠痒痒”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管理层将逐步解决新股发行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漏洞。中国证监会在其《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将加大对新股财务造假等不当行为的处罚力度,发行人存在财务造假、利润操纵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决予以查处,追究公司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责任,对负有责任的中介机构和相关人员一并予以处罚。
  对此,皮海洲表示,对发行人的财务造假、利润操纵行为坚决予以查处,此举击中了新股发行之要害。一方面,这有利于提高首发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而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披露,使新股发行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公司价值,这是保护投资者知情权、投资者决策权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发行人财务造假、利润操纵也是中国股市的一大恶习,在A股新上市公司中较为普遍,有相当多的新公司上市,都存在这种恶劣行为,因此,对发行人财务造假、利润操纵行为坚决予以查处,有利于遏制A股市场包装上市之风。
  “香港股市对财务造假案的严惩是值得A股市场借鉴的。”皮海洲表示,只有像香港股市这样严惩财务造假行为,才能真正震慑后来者,中国证监会实施的各项措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达到进一步提高首发股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目的。

      第三篇:想上市圈钱?真累!!!!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表于 2011-8-23 11:51:48
 “我这是第27次为了公司上市的事来北京了,光公关费就花了500多万。”7月4日下午,在位于北京西城区靠近中国证监会的某宾馆,来自安徽皖南某市的民营企业家朱先生向记者大倒苦水。
  三年前的上市谋划据了解,朱先生的企业是他一手创办的以生产新型建材和医药为主业的综合性高科技民营企业,从1986年创建至今,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公司已经由最初的一个拥有60平米,七、八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今天拥有3个原料生产基地、2个建材加工厂、一家高新制药企业,员工超过1000人、年产品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的集团公司。
  由于该企业生产的建材科技含量高,质量好,市场辐射整个华东地区,近几年竟然经常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适应市场发展,该公司决定向银行贷款以扩大生产规模———原有基地和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在江苏和山东再建三个基地和工厂。一切似乎都在冥冥中按照朱先生的设想按部就班的进行。
  然而,就在朱先生和江苏、山东两地地方政府的合作意向进行得非常顺利的时候,国家宏观调控导致的银行紧缩银根让朱先生尽管通过多方做工作,最后集团的所有计划还是泡了汤。
  从银行贷不到款,这个走投无路的民企老总,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
  2002年5月,朱先生一边开始研究企业上市的有关知识,一边通过当地市上市办、省上市办与证监会驻该省办事处联系,在省上市办的几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朱先生和北京一家中介公司取得了联系。
  “这家中介机构业并非国家认可的专业上市中介机构,但这个中介机构的老总却和证监会的一些部门领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朱先生突然把身子向记者侧过来,一脸神秘地说。
  果然,从认识到报材料,再到上市辅导,和其他来北京跑部委的民营企业相比,朱先生要顺利多了。“这三年来,我为了企业上市,北京真的没少跑,虽然工作进展得比别人顺利,可我为此花了近500万元,北京有名饭店、茶楼的门童没有不认识我的。”回忆起当年为公关下的功夫,朱先生的脸上难掩心疼的表情。
  “眼看就要进入关键阶段,没想到证监会又出事了。”朱先生脸上掠过一丝深深的无奈,有些事情的发生的确是没有道理可循的。
  500万元打水漂其实,朱先生说的“证监会出事”就是去年中国证监会发审委上市公司发审工作处副处长因出卖“发审委员”名单而被北京检方批捕的王小石案。
  “其实我并不认识王小石,但因为他出事也让我受到了客观上的牵连,他一出事,中国证监会对原来发审委的人几乎都换了,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我的关系。”尽管房间里空调的指示温度清楚地显示是16度,但朱先生还是不停地用毛巾擦着额头的细汗。
  不仅如此,三年来,除了和证监会交往之外,朱先生还要和承销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十几个单位的好几十人打交道,用朱先生的话说,在北京呆的时间比在企业都多,“我都快成北京常住居民了。”
  谈话中,朱先生多次对现行国家关于上市制度的不合理表示不满。“其实我的企业是一个成长型的企业,而且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和那些大多数上市的地方硬扶起来的国有企业相比,我比他们都强,但因为我是民营企业,我又没法和他们比,因为在国家上市政策上,明显对民营企业是歧视的,而且这种歧视从表面看起来却又很难挑出毛病。”
  朱先生说,要不是这些上市政策对民营企业太苛刻,我想我们也不会经常跑北京来公关,也不会有那么多企业去争相包装上市。“公关上市,这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了,就我所接触的一些已经上市的企业来说,包括国有企业,60%都是靠这种中介机构或者是其他关系人去进行公关,不管是哪一种途径,都要靠钱。”朱先生说,但万万没想到证监会出事打破了他做了三年的上市梦,“三年500万公关费打了水漂。”
  被迫境外上市“虽然发审委的发审制度有问题,但我们觉得,这比起国家政策来,对我们民营企业倒有利,毕竟我们通过公关还有可能通过,而按照政策,我们要上市,只能是个梦想。”朱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他自去年王小石事件之后第4次来北京,他找的还是那家中介机构,但这一次,不再谋求境内上市了。他说,在国内上市实在太累了,尽管,在费用上国内会比国外低些,但要求的各种条件太苛刻,尤其是时间太长,一等就是几年,而根据证监会安排,每次排队的有几百家,而通过的只有十几家或几十家,不仅没有保证,因为进入辅导期的企业,每年费用起码也要几百万。
  “我原来上市的目的就一个———融资。国内上市失败以后,我上市目的,不光是要融资了,还希望通过境外上市,能在经营理念上和国际接轨,树立企业的境外形象,也许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引进战略投资者,把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强。
  朱先生告诉记者,通过他们前一阶段努力,目前到境外上市的报批工作比较顺利,通过北京的这个中介机构,已经和香港一家投资银行达成协议,估计不要很久,就会报有关部门审批。据朱先生介绍,和他一批因为受王小石影响的企业也都改到海外上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