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关成本已达2000万元
提要:新股发行紧锣密鼓,公司上市成本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11年7月本报记者经过近一个月调查,发现目前中小板、创业板企业上市的公开成本,已经达到5000多万元,而隐性成本也达到了2000万元。
今年以来首发发行费用金额明显提高
一家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需要多少成本?在上市公司会计财务报表中,有一个专门的项目,叫“首发发行费用”,指发行公司在筹备和发行股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中介机构费用、交易所费用和推广辅助费用三大部分。
其中中介机构费用包括改制设立财务顾问费用、辅导费用、保荐与证券承销费用、会计师费用、律师费用、资产评估费用等。交易所费用为企业发行上市后所涉及的费用,主要包括上市初费和年费等。推广辅助费用主要包括印刷费、媒体及路演的宣传成本等。上述三项费用中,中介机构费用是发行上市成本的“大头”。
2011年以前,我国境内发行上市的总成本一般为融资金额的6%至8%。根据WIND资讯统计,2004年至2010年底6年时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总发行费用平均为2015万元,占融资额的比例约为6%。
今年以来,发行费用占实际募资额的比例有所上升。据巨灵财经统计,截至7月13日,今年上市的股票包括创业板、中小板、主板共有179只,首发发行费用平均每家为5842.94万元,计划募集资金金额平均为17.99亿元,实际募集资金金额平均每家为9.29亿元。
以实际募集资金计算,首发发行费用所占比例为6.3%。
单以中小板进行统计,今年以来发行上市的中小板61家,实际募集资金平均每家93332.53万元,发行费用平均每家5589.45万元,占募资额的6.3%。
虽然所占比例仅有小幅提高,而实际发行费用的金额已经从过去的平均两千多万元逼近六千万元。
但深圳某知名券商资深研究员马国祥对记者说:这只是公开数据,并没有体现隐性支出。那笔开支也很大,是很多公司老总心中“难言的痛”。
那么,隐性支出有哪些?
行贿对象和数额属高度机密
何鑫(化名)担任上市公司董秘已经有近20年,也为多家公司上市做参谋,深知上市路上的机关暗道。
他说,围绕上市这一主题,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采访中,他给记者罗列了上市的公开费用和隐性费用。他说,上市的公开费用要支付给保荐人、承销商,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中介机构,包括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第三是推广费用,包括申报材料、路演、新闻发布会、印刷、信息披露费等。上市以前在报纸上披露信息要按次收费,几次下来花一百多万也是常事。还要找一些证券分析师配合宣传,给传媒写投资价值分析,要几万元到十几万元。公司高管到北京沟通和接受聆讯,住金融街一带酒店,房价奇高,费用也很大。路演询价,请基金经理和券商研究员捧场,所送礼品也价值不菲。
他说,询价也关系重大。6月八菱科技因询价机构不足20家而暂时停止发行。这也是A股首家发行失败的公司。因此给这些询价机构代表的礼太薄也不行。这些都可以做账到公开的上市费用里。
接着,他给记者列举了一些隐性支出项目。他说,公司上市有几个关键:财务数据、股权结构、行业前景、纳税记录。
首先要给那个关键部门(证监会)的预审员和发审委成员送礼,这些人都是金融界的精英人士,对以上几个方面都非常熟悉,一看材料就心中有数,一问就到点子上。在发审委表决前的聆讯阶段,预审员提问刁钻不刁钻,问题多不多,都高度影响上市概率。拟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秘这几个人,除了做足功课(准备的问题常有四五十个),还要“功夫在课外”,上下打点。
不过何鑫说,如果上报材料本身不过硬,他们也不敢收。有的公司花钱打点了,但还是过不了会,那不是钱没送够,而确实是上报材料有问题。
上市公司不好对这些费用做账,一般通过保荐机构、承销商操办。在给他们的费用中预留了这些隐性支出。保荐机构或承销商只需在一些比较模糊的项目里列支,就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
具体要给多少?何鑫说,主要依据募资额而定,这是有行情的。后台硬的可以少给点,草根公司要多送点。至于给谁,也是有潜规则的,大家心知肚明。不过,这笔资金怎么使用,通常只有上市公司老总和承销商老总等很少几个人知道,是高度机密。
何鑫说,2005年王小石案败露后大家知道,他竟然可以倒卖发审委人员名单,一份十几万元。从那以后,负责审核企业上市资质的发审委委员专家库名单都公开了,情况确实好了很多。现在预审员都是从专家库中临时抽取的,除非他主动联系你,否则你想联系他们也不容易。同时,也不是每家企业上市都要行贿,以上四个关键材料都过硬的公司,不送红包也能上市。
要领导秘书安排见面需几十万元
已上市的某公司老总郭晋(化名)与记者有多年交往。近日与记者见面谈起上市隐性支出时,以“精疲力尽、伤痕累累”形容自己的上市之路。
他说,围绕公司上市,有一个很大的产业。竞争对手风闻上市,即向一些政府部门诬告这家公司,并把所谓的“坏消息”透露给一些传媒。传媒通过采访竞争对手,以题带问号的文章表示质疑,然后来敲诈。他点了一家知名财经报的名。
政府官员伸手入股或暗示进贡。与上市有关的局、办、所(金融办、证监局、深交所)是必须要公关的对象,请客送礼自在难免。其他部门也纷纷来找事。劳动法监察部门来查用工制度,质量监督部门来查产品安全和质量、环保部门查排污,都要用钱才能打发。
到了北京那头,发改委要审核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少则一两个星期,多则几个月不批。送钱就快批,不送钱就缓批或不批。
最要送钱的是那个关键部门(证监会)。保荐人不可能认识所有的领导,也要上市公司自己去开拓人脉关系。过会时间提前还是延后,领导一个电话都管用。要认识领导必须经过秘书这一关。不送钱,领导总是有事情不能安排;送了钱,再忙也会给你安排会见时间。秘书这一关,要几十万。不认识秘书,领导的夫人、司机、保健医生也是可以托话,找到秘书的。只要送钱,总有办法。
保荐人、律师、资产评估师也不是吃素的。除了公开的支出外,也要送红包。送钱或不送钱,人家工作态度不一样,给予的服务也差别很大。加班和不加班、给予的结论是好或不那么好,都是钱在发生作用。
为什么不到美国上市?郭晋说,选择国内上市,可以提高产品知名度,有利推销。国外上市,只有少数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知道,效果还是不一样。
郭总说,有一些公司方方面面都送钱了,还上市不了,也只能吞了这个苦果,不敢冒犯各路权贵。传说官场中有句话:你是穷光蛋我拿你没办法,你有资产我还怕你不成?只要是有点家产有企业的,哪个不在权力部门的监控之下,人家要整你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况且,就算你举报了,有证据在手,又能怎样?人家还不是官照做、钱照拿?”郭总无奈地说。
郭对具体送钱的数额不予透露,承认公开费用需要4000万元左右,不包括隐性费用。他说,自己为了上市几年准备,多次赴京,最后是“伤痕累累上市”。
隐性费用究竟是多少?
如果郭晋说的话没有水分,对比本文开篇所提及的中小板平均上市成本5589.45万元,可以推算其隐性费用大致在1000万至1500万元之间。
最近记者与本地一家拟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有接触,他对记者说,负责保荐和承销的某券商已经私下透露:至少要2000万元“公关费”。如果一部分“公关费”可以做账到公开的上市费用里,隐性的不能公开的费用与上面的数字大致吻合。
据记者了解,这家企业为了筹集上市所需的各种费用,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做假账,从银行贷款。这位财务总监对记者说:上市成本这么高,没法不做假账。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教授不久前在一次研讨会上说,企业上市成本2009年每个企业是3900万,到去年是4800万。今年一季度一家创业板企业被收走了5900万,手续费达到募资额的8.6%,实在惊人。
上市的灰色产业链早已被人们所诟病。2005年《财经》杂志曾做过一个专题报道:《金融腐败求解》,介绍了学者谢平和陆磊对于中国金融腐败的一项长期研究结果。他们的研究数据说明,压倒多数的人认为某某会(证监会)的腐败程度最高。
从企业和上市公司问卷看,86.6%的人认为,企业发行股票是必须花费隐性成本的,97%的人认为股票发行前后必须到某某会(证监会)通关节。
如果以平均一家企业上市各方面打点费用2000万元计算,那么,2011年头7个月与上市有关的灰色产业链上发生的交易就已近50亿元。(2011年7月)
(后记:此报道所采访的人都有名有姓,出于保护他们的目的皆采取化名。因涉及题材过于敏感,加上无法对上市行贿的数字进行精确统计,本文未能公开发表。但我深信,拟上市公司行贿一定很普遍,而且到2012年,行贿额一定超过了去年。2012年6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