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市新高潮逼近A股
专业人士认为:这种题材不宜跟风炒作
做大做强国企要求整体上市配合
整体上市断断续续进行多年,但近期消息面显示:这一进程将会加快,一轮整体上市高峰将在政策推动下逼近A股。
最新发表的《求是》杂志,刊登了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推动国企整体上市的文章,文章透露,“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加大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度,具备条件的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文章同时强调: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本更多地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优势的行业集中,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
此前,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多个场合表述了类似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国企改革思路。国资委指出,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要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挥国有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
截至2011年6月底,中央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59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4.07%、净资产的68.67%、营业收入的60.4%都在上市公司。
下一步,国资委还将支持企业“走出去”,立足全球配置资源,逐步实现战略、运营、管理全球化。
昨日接受本报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国资委下决心做大做强国企,已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而这需要资本市场的配合。央企最高管理人如此力挺,A股或在未来一两年迎来整体上市高峰。
合并资产优劣决定整体上市质量
根据万得资讯统计,目前正在运作整体上市的上市公司有19家,分别属于房地产、钢铁、汽车、交通运输等行业。见下表。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全部属于央企或为国有控股公司,但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是赢利企业,且市盈率不高,如徐工科技;有的则是亏损企业,如泛海建设、安阳钢铁。
“对于亏损企业来讲,整体上市可能是起死回生的机会;而对于已经赢利并且业绩较好的企业,整体上市则带来种种变数。”深圳信和投资总经理关铁良说。
关铁良认为,从大市来讲,整体上市意味着更多的股份进入股市,是股市扩容的一种形式,一般而言是一种利空,尤其在大盘不那么景气、资金面显得紧张的当下。但对具体个股而言,如果整体上市注入的是优质资产,则可能提高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但如果是“兑水”操作,则会摊薄上市公司利润,拖累上市公司股价。
目前我们市场中所说的“整体上市”,通常指一家大企业或集团公司,借助其控股的上市公司,以吸收合并或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经营性资产的整体上市。如TCL集团先是吸收合并了旗下的上市子公司TCL通讯,再通过与TCL通讯置换股权首发上市,集团公司是融资的主体;武钢股份采取先增发股份,然后用募集的资金购买集团主要经营性资产的方法,最后将这些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实现资产的整体上市,上市子公司是融资主体。宝钢与武钢的模式相同。
以上这些公司将采取何种方式整体上市,仍存在未知因素。“但总体而言,整体上市会对二级市场资金构成压力,因此是偏空的消息。”国联证券分析师金少华说。
整体上市透明度不及IPO
在2007年大牛市中,整体上市也一度成为主力资金炒作的题材。上海汽车、上港集团都曾是“绯闻”中的主角。朦胧的消息引得各路资金闻风而来,有的主力资金投入数以十亿计。上海汽车直到2011年9月才完成整体上市,公告将收购华域汽车60.10%的股份及其他资产。至此,历时七年的上汽整体上市历程正式收官。华域汽车的控股股东后由上汽集团变更为上海汽车,但壳资源仍然保留。上海汽车置入的资产还包括上汽集团持有的东华实业75%的股权、南汽模具35%的股权、上汽香港100%的股权、北美公司100%的股权、通用韩国6.01%的股权等多项。
上海汽车方面表示,重组意在发挥上海汽车整车开发与华域汽车零部件开发的协同效应,拓展潜力广阔的汽车后市场业务,体现汽车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
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整体上市,资本市场反应良好。尽管其流通股本从最早的3亿股变成了现在的91.7亿股,股价却一直维持在高位,强于大盘,而其市盈率目前只有7.6倍。
过往的历史表明,整体上市的透明度远远不及IPO,上市公司究竟将与什么资产合并,投资者并不很了解。一部分公司整体上市后业绩变坏,股价也步步下跌,弱于大盘指数。如上港集团、武钢股份、宝钢股份、TCL等。
现在的市场资金更多视整体上市为利空
过去两年表现强于大盘的靖远煤电(000552)近期走势亢奋,成交量放大。但周四下午大盘反弹时,该股却没有能维持上午冲高的走势,反而逆市下跌。这种情况已经维持多日。国联证券分析师金少华认为,股价在高位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主力资金拉高出货。这个股票的走势值得观察一段时间,看看资金如何操作,也不排除场外资金接手做高的可能。
近期传言比较多的是中信集团整体上市,集团已经完成整体改制。该集团旗下已经有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泰富上市。如果要将中信地产合并整体上市,将有害于三家已上市企业,因为中信地产目前在集团中效益最差。
信和投资总经理关铁良表示,由于看不明白将要整体上市的资产是好还是坏,因此从不参与这种题材的炒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