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牛”字解(转载)

标签:
甲骨文杂谈 |
http://vm.nthu.edu.tw/history/shows/show01/jiaguwen/images/title-pic.gif 張之傑 甲骨文中若干獸形象形字的解釋各家常不一致,但本文所討論的「牛」字,卻少有異議。換言之,這是個已被確認的甲骨文,似已不須再事討論。然而,在動物學上,「牛」主要有牛屬(Bos)和水牛屬(Bubalus)兩大類。甲骨文「牛」字是指牛屬還是水牛屬?抑為兩者兼指?這個問題未見學者認真討論。
【考辨】 在殷墟卜辭中,常有有關狩獵的記載,藉此可以了解殷商時代野生動物的種類及數量。羅振玉輯有卜辭1169條,分為卜祭、田獵、征伐、風雨等九項,其中卜祭一項即佔538條,居首;田獵186條,居次。[6]筆者曾查閱有關田獵的186條,結果並未發現「牛」字,足證在殷商時代,「牛」字所指的不是一種野生動物,而是家畜。
【結論】 根據上述考辨,我們可作如下推論:
【討論】 關於甲骨文「牛」字的動物學指涉,筆者僅見丁驌〈契文獸類及獸形字釋〉及雷煥章神父〈兕試釋〉兩文。丁氏受限於動物學知識,僅能提出問題,未作任何考辨。雷氏以甲骨文「兕」字與「牛方鼎」(該器器外所鑴牛頭為水牛頭)內的牛形銘文相對照,發現兩者造型一致,所以判定「兕」字為水牛。又因「兕」係田獵而得,所以研判為野生水牛。鑑於殷墟水牛只有聖水牛一種,因而得出「兕」即野生聖水牛的結論。復次,殷墟曾出土大獸頭骨,其額部刻有甲骨文兩行,記有「獲白 」等字樣,董作賓認為這是一段記事文字,撰〈獲白麟解〉[11],釋之為麟。按 字,羅振玉原釋為馬;董作賓〈獲白麟解〉發表後,引起文字學家熱烈討論;唐蘭撰〈獲白兕考〉,釋之為兕,其後遂成定說。[12]大獸頭骨現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雷氏曾延請專家前往測繪,並持大獸頭骨照片委請巴黎國立生物學博物院古生物組鑑定,結論為水牛屬所有,因而判定大獸即聖水牛,進一步得出「兕」字即野生聖水牛的結論。至於「牛」字,雷氏判斷為畜養聖水牛。 雷氏熟諳漢學及動物學,所論遠較一般文字學家透闢,筆者本不敢置喙,但為申明鄙見,斗膽與雷神父商榷如下: 第一,牛方鼎器內牛形銘文(為一文字畫)似「兕」字,並不能證明與器外所鑴水牛頭必然相應。 總之,筆者認為,殷商時代之畜牛即聖水牛,甲骨文「牛」字即指此而言。殷商原本專指聖水牛的「牛」字,後世何以由專稱轉變為泛稱?拙見認為,可能和家牛引入中原成為另一種畜牛有關;其轉變時機可能始於春秋,筆者將有專文加以探討。至於甲骨文「兕」字之指涉問題,筆者亦有意為雷神父大作續貂。
|
【註釋】
[1] Teihard de Chardin and C. C. Young. On the Mammalian Remains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Anyang. Pal. Sin., 1,p.1~78, 1936. [2] 楊鍾健、劉東生〈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補遺〉,《中國考古學報》第4冊,頁145~153,1949年。 [3] Bubalus mephistopheles由A. T. Hopwood根據安陽出土少數牛角骨心命名(1925),見德、楊二氏論文,頁51。中名聖水牛係德、楊二氏所取,mephistopheles原意為「魔」,轉意為「聖」。 [4] 丁驌〈契文獸類及獸形字釋〉,《中國文字》第21冊,頁26,1966年。 [5] 雷煥章〈兕試釋〉,《中國文字》新8期,頁84~110,藝文印書館,1983年。 [6]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卷下,頁1~53,藝文印書館(影印本),1981年。 [7] 張之傑:〈殷商畜牛考〉,《自然科學史研究》,第十七卷第四期,頁365-369,1998年12月。 [8] 張之傑:〈殷商畜牛——聖水牛形態管窺〉,《科學史通訊》第16期,頁17~22,1997年12月。 [9] 劉敦愿:〈作為財富象徵的牛紋與牛尊〉,《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頁180~188 ,允晨文化公司,1984年。 [10] 見注8。 [11] 董作賓:〈獲白麟解〉,《安陽殷墟發掘報告》第2期,頁287~335,1930年。 [12]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第九》,頁3013~3021,中研院史語所集刊之50,1970年。 [13] 見注12頁3016~3017引葉玉森著作。 [14] 見注7。 [15] 張之傑〈野牛滄桑〉,《科學月刊》326卷,頁122~129,1997年2月。 [16] 葛萃華等:《中國古代生物學史》,頁60,科學出版社,1989年。 [17] 毛樹堅:〈甲骨文中有關野生動物的記述〉,《杭州大學學報》11卷2期,頁70~77,1981年。 [18] 見注17。 [19] 見注16。 本文刊《科學史通訊》第18期 作者e-mail地址:zjzhang@tpts5.seed.net.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