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出萨彦岭 风流万古传 ——俄罗斯玉器发展概况 (4-2)作者:许洪明

标签:
俄罗斯杰尼索夫洞绿泥石阿峰托夫山 |
玉出萨彦岭
二、 治玉器鼻祖出自旧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玉收藏家和鉴赏家很多,倘若谈起最为古老的玉器时,仿佛随便哪一位都晓得兴隆洼文化玉玦、红山文化玉猪龙、良渚文化玉琮等等,可以说如数家珍,而且津津乐道。而在俄罗斯,民间的古玉收藏家很难遇到。不过,俄罗斯也有几个国内著名的,甚至世界著名的原始人部落遗址兼古玉发现地,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化圈,例如马尔塔-布列契文化、阿峰托夫文化、杰尼索夫文化、“鬼门洞”文化等等。这些地方发现的玉器更为古老,大多为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之物。现在分述如下:
1、玛尔塔是西伯利亚最著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一,位于现今贝加尔湖一带白河左岸伊尔库茨克州乌索里斯克区玛尔塔(Мальта)村,1928年2月7日发现。经过碳14测定,距今为14750年。很久以后又给出断代数据为24000年—25000年。1936年在安加拉河右岸距离玛尔塔20公里的下布列契(Нижний Буреть)村附近发现了原始人遗址,年代和出土物均与玛尔塔相近,所以两处合在一起,统称为玛尔塔-布列契文化。那个时代的古人类已经会用彩色石头—玉和方解石来制作装饰物。
贝加尔湖地区虽说古人类生存遗址为距今24000—25000年的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但是在俄罗斯现有报道中找不到用图片或者用考古学的语言明确地说明考古发现了什么样的玉器。有的文章说出土过玉刀、玉箭镞、玉珠,而有的只是笼而统之称作玉器。至于圜形边刃器,那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似应为最近4000—7000年的事。
2、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阿尔泰边区北面哈卡斯(唐朝时的黠嘎斯,属安西都护府)有个村子叫小塞雅村(Малая Сыя),考古学家曾在那里发现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村落,距今33000年—34000年。这是安加拉(Ангара)河以西,阿尔泰-萨彦岭地区最古老的遗址,比著名的玛尔塔遗址还早10000年。这个小塞雅曾经出土过十分珍贵的史前文物,其中有件原始的燧石刮刀,器形不大,但颇具特色:略带S形,有圆孔,片状器物。详见下图:
http://s4/mw690/001OJMopty7082TMP2r13&690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玉乃石之美者。燧石,也属石之美者,所以也可以把这个“原始燧石刮刀”视作玉器。再者,燧石刮刀中心的圆孔,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的,可以用来穿绳,挂在颈部。于是乎,刮刀就不仅仅是工具,而成了某种饰物。
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左岸有个阿峰托夫山(Afontovа gora, Афонтова гора),那里是个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遗址群,共有4个遗址。据断代距今已有20000—17000年。现在出土物品在世界许多博物馆中展览,其中包括著名的爱尔米塔什博物馆(圣彼得堡)和卢浮宫博物馆(巴黎)。
对阿峰托夫山遗址的考古考察早在1884年就开始了,迄今已过120年了。在这期间发掘了几个原始人居住地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非天然的人工制品(石器、骨器、动物和人的骨骸)。所获数据表明,人类远在15000—17000年前就已养狗。
时至今日,考古学家已经理清了8个文化层。许多事实表明,阿峰托夫山遗址与贝加尔湖畔的玛尔塔遗址相像。
阿峰托夫山考古遗址最引人入胜的是,出土器物中除了石器、骨器等工具外,有不少件器物已经明显地超脱了工具类,成了名副其实的装饰品,比如串珠、挂件等。尤其令人震撼的是,很多装饰物是玉做的,如玉环、玉璧、玉三孔器等。这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不石,玉不玉之物,使我们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红山文化玉器是否存在某种渊源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详见下图:http://s13/mw690/001OJMopty7083cxxwwbc&690
4、阿尔泰边疆区杰尼索夫洞,洞长110米。
阿尔泰山是一个跨越国境的山脉,是历史古迹十分丰富的地区,例如,这里有古老的村落、高大的古墓、地下墓地、山间坑道等,这些都是考古研究和考古发掘的绝佳之地。2008年俄罗斯在考古发掘中,于中蒙俄三国交界处的俄罗斯一侧,清朝时称作阿尔泰诺尔乌梁海,今俄罗斯阿尔泰边区索罗涅申区阿努伊河河谷杰尼索夫洞穴(Денисова Пещера)发现了北亚古人类最早的栖息地,并且在其第11文化层出土了相当精美的玉质环和坠饰等,其中尤以一件深绿色半透明的环饰,显示出现今所知东亚、北亚最早的玉器风采,其年代测定约在距今38000年—42000年,这还是最初的数据,最后的数据为距今45000年—50000年。
据报道,杰尼索夫洞及其考古发现还提供了一个情节,就是洞里居住者的文化看起来比某一阶段居住在此洞周边的尼安德特人大为进步。尼安德特人所使用的石器,明显的具有西欧(莫斯特文化)外观,而杰尼索夫洞所发现的物质文化遗物已有50000年之久,按考古学特征来判断,与具有现代体貌特征人的文化相符合。若按笔者说法可能更直白一些,即曾经在此洞居住过原始人,不是白种人,而是黄种人。在杰尼索夫洞里这个文化层中,除了发现许多石器、骨器等工具和饰物外,还有颠覆我们想象的发现,那就是两段相连的玉镯。这两段玉镯是用绿泥石岩(chloritolite, хлоритолит)制作的,宽2.7厘米,厚0.9厘米,直径7厘米。绿泥石岩取自250千米之外的阿尔泰矿山。在火成岩中,绿泥石多是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蚀变的产物。绿泥石的物理性质通常为:比重约2.6-3.3,相对硬度约2-3,深绿色,玻璃光泽至无光泽。它是一种十分稀少的矿物,在不同的光照下能够改变颜色深浅。关于这一点,现代考古一无所知。据《中国玉文化科技人类学研究——史前玉器砂绳切割技术考》作者叶晓红、王庆仁两位专家判断,虽说绿泥石硬度较低(严格地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玉),常见石器工具均可以用来加工绿泥石,但是这件手镯重要之处在于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运用了专门的磨制技术及相应工具,即古人说的 “他山之石”,其中研磨、钻孔和最后的抛光都应当用了专门的工具。笔者认为言之有理。这是因为玉镯内侧明显留有类似某种车床镗孔的痕迹。这样的加工工艺只有到后来的新石器时代才广泛应用。正因为如此,有人才认为玉镯存在时间不会超过15000——20000年。然而这两段玉镯确实是在50000年文化层中发现的。除此之外,还在这个文化层中发现了从蒙古或者后贝加尔弄到的鸵鸟蛋壳制成的串珠,这就意味着杰尼索夫洞的居住者曾经有过易货贸易,也说明其社会、精神、审美、工艺等水平都很高,远非尼安德特人所能达到的。可以说,这种高度发达的文化是属于“杰尼索夫人”,亦称“阿尔泰人”,属于黄种人北亚人种。阿尔泰人后来逐渐散居,分成三支:定居蒙古高原中西部的是突厥族群,定居大兴安岭西侧的是蒙古族群,定居黑龙江流域的是通古斯族群。
http://s14/mw690/001OJMopty708maAvNz3d&690
http://s6/mw690/001OJMopty708kRPSrba5&690
长期致力于玉器考古学研究的香港学者邓聪认为,玉器初现是心智革命,发生于东北亚旧石器时代从中期转变到晚期阶段。地理上,包括东北亚的西伯利亚南部以至蒙古和中国新疆阿尔泰一带,其中玉器原料,部分有可能釆用贝加尔湖一带的软玉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