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里约+20,地球峰会希望解决地球尺度上面临的挑战。 我们开始说点什么?这里看到一个例子

(2012-01-24 17:46:29)
标签:

rio

20

里约+20

地球峰会

2012地球高峰会

nrdc

杂谈

分类: 在路上

虽说国际会议经常给人审美疲劳-话语疲劳,参会疲劳,空话疲劳,牛P疲劳,但地球面临的诸多挑战前所未有,关乎后代的福祉,恐怕并非骇人听闻的事。这位美国的仁兄说的还是有道理的:过往的国际会议经验纵然让人失望,但我们还是不能停止做梦,还是不能停止向各国政府和地球峰会发出大家的具体期望、倡议,甚至是警报。中国环境民间组织正在筹备和行动,希望早日推出自己的解读。 以下就是美国仁兄的期望和建议。


2012年最大的挑战:还有160天,各国领导人能否从零起步,成为地球英雄?

雅各布尔,全球战略总监,NRDC

原文在:http://switchboard.nrdc.org/blogs/jscherr/the_greatest_challenge_of_2012.html

值新年伊始,尽管我们都清楚放弃旧习有何其艰难,但也应该下定决心改变。最近刚发布的里约+20地球高峰会成果文件工作草案就是一个例证。与既定的传统方式相同,这一工作草案并不希冀各国元首620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这次会晤能够实现联合国的美好愿望,即集合各方政策意愿,改变当下的前进轨道,使地球能够承载人类的需求。里约+20峰会更不能仅仅是一份文件,下一次的地球高峰会切实需要鼓励各国开展有效行动,让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次工作草案确实仅是一个初步的设想。在联合国一批有经验的外交官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基于来自100国政府和500多个民间团体及其它组织的提案,经过在12月举行的筹备会上两天的讨论,这一草案终于成型。在接下来的五个月,这一文件将成为数百个小时集中协商讨论的主题。

这份19页的工作草案乐观地将标题定为“我们想要的未来”,其中有太多的行业术语和对以往问题的重复,并且不乏抽象空泛的承诺和不切实际的目标。鉴于以往联合国大会的经验,等到各国领导聚首里约,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他们又将商讨签署一份长达100多页的文件。要照顾到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和诉求以保证他们的问题得到关切,这将是很大的压力。草案中少有的精华(我的同事Lisa Speer已经在其博客中指出了草案中就公海问题有意义的叙述)也极易在泛滥的含糊承诺中迷失。更糟糕的是,基于前四十年的经验,政府到底能否遵照协商后的方案,这一点也没有任何保障。 

下面是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向各位官员、谈判人以及民间团体提倡者提出的请求:让这次峰会有所不同,让里约+20峰会的最终宣言短小而精悍。我们都应聚焦这次会议所能带来的变革意义——让我们怀有期望,希望所有与会领导者都能担当责任,对具体行动作出承诺,从而在短期内产生切实有效的成果

让我们不要再耗费时间争论过去40年一直重复讨论的问题。让我们的总统和总理们关注一些真真切切的国际体制问题——例如进一步改善联合环境保护署、确定更明确和可预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加快努力保护公海的安全问题等。

正是提案的开头和结尾几段让我对这次会议能够摆脱往年的俗套而充满希望,也让我真正觉得这次会议能成为一次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峰会。提案开头指出,各国总统和总理将有望参与里约+20峰会。而各国领导者正是需要作出强有力的表率,表明他们真正关切携手共建一个繁荣、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他们需要鼓励地方执政官、行政官员和其它领导者共同参与并采取行动。他们还需向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灌输这样一种希望的精神,就是我们能够迅速迈向低炭绿色经济之路。

结尾几段提议联合国秘书长为里约+20峰会创建一个记录体系,作为“问责制框架”。我们希望里约+20峰会能够就民间团体的各种关切作出几百个(如果不能作出几千个的话)具体承诺。(具体见NRDC的目标详细列表)。正如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于12月向联合国所提议的——联合国秘书长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全球民众知晓各国都作出了何种承诺,我们取得了何种进展以及在哪些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与行动。这样一个网络手册(参看我们向联合国提交的模型)将有助于秘书长实现他的新年计划,如他所说:“科技的发展超过了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的步伐,我们要努力打造一个更加灵活、有效、透明、负责的机构。

距离里约+20地球高峰会还有160天,各国领导人仍有机会打破过去的常规,成为接受当下最大的挑战——改善人民生活、保护地球家园的“英雄”。这是一场挑战赛,因此必然一些领导者会做得更好,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提出要求、采取切实行动创造我们想要的未来,整个人类都会岌岌可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