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崩地流的灾难拷问着我们面对两类泥石流的智慧
(2010-08-21 11:41:46)
在为深陷灾害的人民担心和传递友爱的同时,
透过传媒,我们可以在文字和影像的拼接中,体会西部接连传来的水患和导致的泥石流灾害。
但是,还有一个更深层,更隐蔽的泥石流我们视乎仍然看不清,甚至看不见。 怪罪全球气候变化的极端天气,或者如南方周末的分析-"单曲的天人之战“,归罪于地方政府从木头财政、水电财政、矿藏开发财政等越陷越深的恶运。。。,单曲在废墟上的肖像其实正在无声地呐喊:我们在赈灾之后还需要处理一个源于我们头脑,演示在广袤的西部社会日常生活中,隐蔽的心理和价值上的泥石流。
这个泥石流崩塌的不是泥沙, 而是居于地方文化的生活方式和居于紧密的地方人地关系的资源治理模式。
那是一个发生在科学知识和地方传统知识之间的激流涌动,那是本土文化和以主流人群为主的、自上而下的全球化、现代化对幸福生活的共同和不同的并驾齐驱和交叉齐驱,
那是行政权力部门之间的政治生态系统在巴掌大的山坡上与当地群众的社会生态系统之间失衡、失调,最终一起水肿,丧失自身的活力、弹性和恢复力的过程。
要让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恢复自身的活力,仅仅靠泄洪技术和工程的坚不可摧恐怕是难以保证可持续性的。因为工程的命门不仅受限于人类自身在科学认识、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盲点和误差,更重要的是与时间和自然力较劲,资本的力量和行政权力的联合优势不可能是战无不胜的。
我们可以对已经消失的文明评头论足,引经据典,为不同意而不同意。
但是,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可以尝试从那些曾经的文明中窥视到人地关系的肿瘤之发生乃至崩溃。
看着水泥地面的缝隙里萌生出的嫩芽,坚不可摧的概念显得可爱。
让不同地域的人群学会设计和想像自己的幸福,可以从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开始,尊重人类不同个体和不同群体的多样性和各自的创造力,恐怕是很多环境问题、和谐问题的根源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