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河是我们的家吗?听龙应台北大演讲之后的感悟

(2010-08-02 12:42:24)
标签:

杂谈

分类: 常识
去年环保部叫停的两个电站鲁地拉和龙开口在一年的“默默审批”后,突然爆发,现在已经被批准了。 对吴登明老师和夏军律师的前后两次高调提问,环保部的回应和沉默形式大过内容。 不知道去年环保部高调叫停两个电站的初衷是什么? 真的是想展示一个缺乏诚信的,虎头蛇尾的政策制定过程吗?下边是两个电站被审批通过的链接:
龙开口水电站的批复: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007/t20100730_192798.htm
鲁地拉水电站的批复: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007/t20100729_192732.htm


有朋友希望组织“江河是我们的家”的座谈和分享。但是,这个“家”字,让我不知所以, 莫名的陌生感,无关感,过客感仿佛满身是手,却没有一只可以动手。

昨天到北大看了易中天和龙应台的对话,其实谈不上对话了,但是还是非常有触动。两岸的现状正处于良性互动的时期,所以两个人在学术和个人层面的互动坦诚积极,两个都谈中国梦,但各有不同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表达。 在北大讲坛上南方周末组织者隆重渲染了中国梦的舞台装饰背景,龙应台显得虽然镇定但稍显拘谨,或许是因为话题不轻-在介绍了旧时台湾秋海棠心叶状版图的中国梦破碎的一段之后,关照本土和在地的美丽岛事件中娓娓情深但同时又异常亢奋的吴德夫乡音在台上响起,那是对本土的切肤之爱和切肤之痛。 我在聆听的过程中曾多次神走金沙江,仿佛看到为了家乡不被虎跳峡电站淹没而奔走呼号,终于心力衰竭离我们而去的肖亮中,他的身影挥洒不去。

我清楚地记得肖亮中离开人世两三个月之前,在和他的一次交谈中他必须把自己和朋友圈中职业环保人士分清队列的清晰表达。 我想原因可能是他特别不愿意把自己简简单单但是也是真真实实的家乡纽带和任何其他的叙述混在一起而迷失。曾记得他特别希望用中国作为签署国的联合国土著人权宣言来提及家乡面对的挑战,真的,他的诉求是简单的,真实的,完整的,和不可协商的! 肖亮中没有留下美丽岛一样的歌曲让大家来传唱,但是在我的眼中,他的确留下了原乡情节的浓烈情感和留给家乡的呐喊。 这是一场什么博弈呀? 广义的家和狭义的家在强国梦中相逢了!

龙应台昨天分享了对是否强国的个人判读标准-需要细看那里的人在主流和非主流,贫与富,贵与贱,本市主人和他乡劳动力,主流民族和其他民族,上游和下游,崇山峻岭和高楼林立,中心和边缘,以及不同年龄之间,人们怎么相互同理,怎么相互关联,而非银行存款,机器和威力的大小力量比拼。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叙述来描绘江河的家呢?心灵的呼唤是一回事,方法技巧是另一回事,但是心灵中留给江边家乡的位置恐怕是最难以磨灭的。

江边的客人,又来了两个,一个叫龙开口电站,一个叫鲁地拉电站。 还有很多的后来者可能也已经在河流两岸给自己预定了的座位,而原来有位置的人倒是越来越面临非观众,非演员的尴尬。因为他们对于新时期的低碳社会来说不合时宜。因为舍“小”家,保“大”家的宏伟叙述仍然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问题是保“大”家的决定和过程常常让大家看不懂。 在祥和的气氛里,这些组成大家的小家们,既看不到危险时刻要反抗的“敌人”,更无从参与“保”的过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江河只是地图上抽象的一道折线,或发电坐标上的涨落图,卖电收益的大饼图,家用支出的电费单, 和蜘蛛网一样分割我们视线的输电网线。 饮水思源其实已经变得异常抽象。

生活在不能互相尊重和同理别人的家和家乡的时代,谁能理解江河为什么非得是我们大家的家吗?我们指谁?家又是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