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示儿》有感

(2010-04-08 12:36:54)
标签:

杂谈

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示儿》《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我们语文教师要借助文学使人的心灵得到沟通,使我们体会到他人有不幸、有苦恼、有无奈、有希望和绝望,有欲求和矛盾,有奋进和退缩,有欢喜和惆怅,那都是人的生活,人的色彩,人的气息。”

只有在这样的大语文观下,在这样的心灵沟通中,师生的认识水平才能得到提升,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师生享受生命的舞台。无疑,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穆雪青老师在《示儿》《题临安邸》的课堂教学中就呈现出了这一特点。

一、引领学生在历史的环境下学习古诗

1、课前,教师通过课件为学生出示了两张地图。从中,学生可以得知:南宋时,国土辽阔;而到了北宋,国土面积缩小了很多。——这无疑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接下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种繁荣的社会景象,那种人民安居乐业的祥和画面,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

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环节,却为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容易的入情入境。

3、在课上,学生跟随教师一道了解到了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的风雨岁月。——

从老师的描述中,学生了解了陆游忧国忧民的一生,知道了北宋为什么灭亡?……

二、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彰显教学智慧

1、“悲”字的教学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完诗意后,精心设计了层次分明的导语,让学生对“悲”字的理解在逐步加深,情感也随之得到升华。

师: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安静)

(1)师引导:诗人想看到什么?

生:祖国统一。

师:什么时候还没看见呢?

生:直到死去还没看见。

师:这叫什么?——生:死不瞑目。

师:死的时候还惦记着呢?这又叫什么?——生:至死不渝。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师:对呀。这就是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啊!再读诗的前两句。

(2)师导读:陆游去世那年85岁。他两岁时北宋灭亡,20岁中进士,从此,他为了国家的统一而到处奔走、呐喊。整整65年,780个月,23000多个日日夜夜,他都在想什么?

生:祖国的统一。

简简单单的一个“悲”字,教师竟能挖掘出如此丰富的含义,这与教师广博的知识和对古诗教学深入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师:再读前两句。

2、         “休”字的教学

教师先出示《题临安邸》后两句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从这两句诗你都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生:皇帝带领嫔妃成天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生:朝廷官员请客送礼、大吃大喝。

生:贪官污吏行贿受贿、陷害忠良。

……

师:诗人见到这样的情景,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生:无奈。

师:所以诗人说(课件:西湖歌舞几时休!生读。)

师:诗人见到这样的情景,还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生:焦急。生:愤怒……

师:所以诗人说(课件:西湖歌舞几时!字体一点点放大。生读。)

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感情一步步升华,也许还跨越了近千年,联想到了现在,为后面师生共创作诗歌做了铺垫。

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它可以跨越时空。

三、资料引入让课堂熠熠生辉

课堂上,教师不仅仅立足于这两首古诗的学习,而是立足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古诗的方法:不光要理解古诗字面上的意思,还要对写这首诗的人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对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有所感悟。

课上,无论是教师的导读,还是地图的出示;无论是宋末林景熙的古诗的出示,还是梁启超的文章,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四、师生与诗人穿越时空的对话,为学生张扬个性文风创设空间

1、在学完第二首诗之后,教师出示了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少年说》。

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爱国者之间的对话,这亦是学生与爱国者的对话,而教师为此次对话搭建了平台——要想使中国富强,就要有这样的少年之心。

2、教师意在抛砖引玉,与学生一起赋诗二首:

题《示儿》后1

自立自强财雄厚,

国力提升民安康。

子孙万代九州同,

陆翁神游万里疆。

 

浪淘沙

祭陆翁

九百多年,弹指一挥间,和煦春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九州大地依旧,成了仙境。

教师的文学功底深厚,敢于写下水文,才会有如此精彩的呈现。学生也许写不出像老师一样精彩的诗句,但他一定会悟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像老师一样作诗,写诗离自己并不遥远。在理解了古诗背后蕴含的浓浓的情感内涵之后,诗句便可以从每个人的心里自然的流淌出来。这份情意是可以穿越时空的,这才是语言的魅力。

五、从“读诗使人灵秀”中体味大语文观

课堂伊始,教师便为孩子们出示了一句话:

培根说:读诗可以使人灵秀。

课堂即将结束,教师又为学生出示:

读诗、史,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人灵秀,而且让人深沉、厚重。

而这句话是老师自己写的。在学生的笑声中,让学生看出了老师的灵秀。

细细品味,这便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课堂。

语文就是生活,这种生活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语文也是一种美的教育,在这美育中“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

“学生是否乐学、善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只要教师树立大学习观,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形成过程,看作是学生智力、能力各因素协调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过程,那么教师就会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每一名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一次演讲》(《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唐海诲 房超平《使学生乐学、善学——“减负”的根本出路》(《中小学教育》200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