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新人物作文素材:全运会中的“小人物”汇总

(2013-09-07 22:20:06)
标签:

教育

分类: 作文素材库

在第十二届全运会这个大舞台中有许多“小人物”,他们并没有被大明星的光环所笼罩而离开我们的视线,他们也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全运会这个大舞台中,无论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将还是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都享受着体育带来的快乐。本届全运会的口号是“全民健身,共享全运”,而这些“小人物”们便是遵循全民全运的口号参与到这项全国最大的体育盛事中来。下面就带大家去看看这些全运会中的“小人物”们。运动员篇:

 

吕斌(资料图)

19岁小将吕斌期待做邹市明接班人 圈内人看好

男子拳击49公斤级原来的中国“一哥”当然是两届奥运会冠军邹市明,在他退役并转战职业拳坛后,吕斌脱颖而出,这位年仅19岁的小将被视为邹市明的接班人。

在2日开赛的第十二届全运会拳击男子49公斤级比赛中,吕斌以10:4轻松击败吉林选手彭鹏,顺利闯入八强。吕斌曾经在世界青年拳击锦标赛中夺得亚军,去年才打成人比赛,他就一鸣惊人摘得全国冠军赛冠军。许多教练和圈内人士都将其看做重点培养对象。

 

黎雅君

女举冠军黎雅君 “打酱油”的“梦想实现家”

女举53公斤级抓举比赛广东姑娘黎雅君抓起了105公斤的成绩,打破了尘封7年的全国纪录,同时超过了世界纪录!凭借抓举获得的巨大优势,来自广东惠州的20岁小将黎雅君击败名将李萍、纪静等高手,获得了这个级别的总成绩冠军。这是黎雅君第一个全国冠军,而且是规格最高的全运会冠军。

赛后说到破纪录拿冠军,那个场上霸气十足的冠军变成了腼腆的小姑娘。她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运会,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可以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乔森

全运会跆拳道冠军原来练跨栏 奥运会时曾是陪练

金腿制胜!北京小伙子乔森赢了!但是您可知道,这个新鲜出炉的全运会跆拳道男子80公斤级冠军,6年前还是田径场上一名跨栏运动员。去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他也只是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一名陪练。

练跨栏的父亲和打排球的母亲,赋予1990年出生的乔森出众的身体素质。小时候打过几年篮球,后来,乔爸爸有意让乔森子承父业练习跨栏。但是,乔森似乎并不喜欢田径,一直打不起兴趣。“我喜爱运动,而且学什么东西悟性都特高,于是在17岁那年,我坚定地选择了跆拳道。”乔森笑着说:“但说真的,17岁才开始练跆拳道,算是很迟了。”

 

吴雅楠

全运人物:“太极王子”吴雅楠一个耳朵摘金牌

历时三天的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在今天决出最后3块金牌后落下帷幕。在最先决出的男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比赛中,陕西运动员吴雅楠以两个9.73分的最高分、总分19.46分获得金牌。比赛结束后他惊曝秘密:“我右耳耳鸣快一年了,几乎啥也听不见,所以能拿到这块金牌太不容易了!”

“我的武术精神,就是不断超越自我。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人打败我,因为对我来说,这是获得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条件。”吴雅楠这样豪气冲天地说。他还表示,尽管曾想过拿到这届全运会金牌后就退役,但此时此刻,还真的不想就这样做此决定,希望能坚持再拼下去。

志愿者篇:

 

全运会志愿者

访媒体村志愿者才淑芳/马翠英:我奉献我快乐

40岁刚出头的才淑芳是从长春香格里拉大酒店借调到十二运媒体村工作的,和她一起借调过来的还有另外五位同事。“2008年,我们有同事借调到北京当奥运会的志愿者,我没去上,老遗憾了!这次经理征求我意见的时候,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连着问了经理好几遍,‘是真的吗?太荣幸了,终于圆梦了!’”

在十二运媒体村,像才淑芳、马翠英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志愿者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和灿烂的笑容也成为媒体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全运村里有个“兄弟连”

因为全运,30名来自不同城市、不同专业以及不同性格的阳光男孩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全运村志愿者中最大的男生团队——全运村交通志愿者服务团队。

考虑到运动员的出行,体现绿色全运的精神,十二运组委会特别提供了600辆流动自行车供全运村内使用。整个全运村共设置包括大门、百合苑A、百合苑B和锦兰苑东门等8个自行车停放点。全运村交通志愿者服务团队,主要负责这些自行车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这30名志愿者都来自沈阳药科大学,他们被戏称为是全运村里的“兄弟连”。

 

非洲皇族后裔当全运志愿者 最喜欢女排王一梅

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除了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的通力合作外,大会的志愿者和服务人员更是功不可没,何况国外的志愿者,在辽宁全运会上兢兢业业为前来观赛的中国观众服务,更是体现一种国际主义精神。他就是来自加纳的学生志愿者埃里克。记者初遇埃里克的时候,他正在和小伙伴们练习模拟抬担架的场景。由于是本届全运会中唯一一名外国学生志愿者,在这个小圈子里,他自然就成了“名人”。为了让周围的人更好地记住自己,埃里克还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叫“王明”。

奉献与坚守 走近全运村里的奉献者们

随着第十二届全运会脚步的临近,全运村已经开村,而在全运村筹备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正是他们的奉献与坚守,才有了如今全运村的整洁有序。

工作人员篇:

 

杨宗群

“老倔头”的全运记忆

72岁的辽宁男篮队医杨宗群,保持了一项“纪录”——从1959年到今天,他亲身参与了12届全运会。当他打开话匣子,那些全运记忆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

1959年,18岁的杨宗群是辽宁射箭队的一员,他和队友坐着“和平号”火车去北京参加一运会。开幕式上,列队走过北京工人体育场的跑道,然后观看大型团体操,杨宗群记忆最深的感觉是“大”和“兴奋”。从1965年二运会起,杨宗群作为辽宁代表团的队医服务了多支队伍,十运会则开始和篮球队结缘至今。

全运会马术队中的女领队顾人又顾马

常言道“好男不跟女斗”,但马术比赛中男女却可以同场竞技、平等竞争,因为有了活体——马的参与,马术比赛超越了性别界限。值得一提的是,在全运会马术比赛的参赛队中,有1/3的队伍拥有一位女性领队,她们也成为全运会赛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提起自己的定位和工作性质时,广东马术队领队潘玮笑着说,这份“管家”工作“管马又管人”,“琐碎的工作很多,要求也很细致,女性大概比较擅长做这份工作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