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阅读题及答案
(2012-11-24 16:17:11)
标签:
亲人在一起及答案阅读题参考答案教育 |
分类: 泉州语文资源 |
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
(作者:马家越 选自《读者》2012第11期,有删改)
我的父亲在河南开封长大。父亲一直在奋斗,考上了武大,来到武汉——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他在这里读书,工作,结婚,生了我。他的奋斗,换来了一所理想的大学、一个合适的职业和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也许就是别人眼中我平凡的父亲——离家游子。他的心也许一半是黄河,一半是长江。
我仍记得,父亲那晚接我放学后带我直奔前往开封的列车,夜色如墨,列车摇晃着我疲倦的神经,懵懂的我从未读懂过父亲那晚的表情,他一直看着窗外,眼里似乎闪烁着什么,但不是眼泪是一种难于言说的情感……火车哀鸣着停止了摇晃,我从父亲的怀里惺忪醒来,又是一段颠簸的汽车行程后,父亲拽着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赶往乡村,黄河的风凉湿了父亲的手心。
沉沉夜色,静默村庄,木门一开,黑漆漆的夜色被老屋里的灯光穿透,我有些晕眩,模糊的视线里烟雾缭绕,纸钱的火苗摇摆在黑红的棺材前,父亲嚎啕着,跪地不起……
那时的我的确太小,奶奶去世,我竟没有一滴眼泪。长大了一点儿,我才明白,和自己深爱的人离别,心有多么痛。对于父亲也是,造就自己、牵着自己长大的人,走了,并且是永远地走了……
我一直单纯地认为这就是父亲全部的痛苦。
现在我知道,其中还夹杂着一丝恐慌,他也许在奶奶身上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奶奶是中秋节去世的。几年之后的一个中秋节,刚搬进新房不久,父亲在奶奶的照片前点了一炷香,慢慢的鞠了个躬,缓缓坐下,然后静静地注视着照片。良久,父亲看着我,轻轻地说:“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也许他在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现在没机会了。
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的?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
可是,谁又能改变这一切?也许最深的母子之情只能属于童年,因为那时,孩子一无所有。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离家后,天下将会有多少老无所依的父母。
父亲那眼神中,也许还有责任。父亲的母亲已经将全部交给父亲,我懂得有一天,父亲也会将全部交给我,虽然我极不愿那一天的到来。但我知道,这个轮回终会由我接下去!
那晚,窗外的夜色似乎被满月稀释过一般,我和父亲静静地坐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他害怕失去的,不只是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孩子。他知道,有一天他的孩子也会离家的。
父亲一直在弥补,他总是一有时间就带我和母亲回开封看看,摇晃的火车不再让我疲倦,如墨的夜色早已被家的灯光照耀的温暖、明媚! 父亲总是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总是握着母亲还未衰老的手,渐渐意识到:该轮到我了!
1.如何理解文章题目“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的含义?如果把题目改成“父亲的痛苦”行不行?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文中找出与第二自然段画线句相照应的一个句子,并说说你对画线句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文章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
1.“灯光”在文章中的含义指的是家庭的温暖、家人的关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主题更为突出。修改后的题目太过直白,不能很好表现文章的主旨。
2.第二段中通过夜色、火车的哀鸣等环境描写,十分贴切地衬托了父亲的悲凉心情。
3.第十一自然段“父亲那眼神中,也许还有责任。”表现了父亲在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及他在奶奶身上看到自己影子的恐慌。
4.文章运用了象征、衬托、前后照应等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