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意逆志

(2011-03-17 16:49:08)
标签:

孟子

深广

宋体

《梦溪笔谈》

河岳英灵集

白居易

安史之乱

文化

分类: 张绍光诗词评论选

  读懂一首诗,并非容易,读后能理解作者的本意更难。怎样才能正确地领会诗的精神实质呢?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这一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以意逆志”见于《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解释诗歌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的本意。用文辞之意加上自已的体会去推测作品,这才是正确的读诗方法。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不仅在当时,直至后世都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中的“意”如何理解?到底是“文辞之意”还是“读者之意”,历来各有其说。有人认为,“以意逆志”是以文辞之意去理解诗人之志。如清代吴淇在《六朝诗选定论缘起》中说:“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以意逆志”应该是以读者之意理解诗人之志,如宋代朱熹《孟子集注》云:“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其实,上述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文学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读者在欣赏诗歌时,不可能完全遵循文辞之意去理解,很多时候往往渗进自己的想法,正如清人谭献所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因此,把“以意逆志”看成按照文辞之意去逆作者之志是不客观的。再者,如果将“以意逆志”的“意”理解为读者之意,也是不现实的,这样,读者就可能撇开作品的原意,任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去理解,去解释,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由此可见,“以意逆志”的“意”应该包含着双重的内容,既是文辞之意,又有读者之意,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真谛。

  “以意逆志”所包含的内容相当深广。虽然,孟子并没有详细论述如何“以意逆志”,但通过后人的阐述,对这一理论不断加以充实,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其一,对有些运用比兴等手法的作品,作者之“志”隐而不显,读者可以通过“以意逆志”的方法去了解作者的本意。如唐代诗人陈子昂、张九龄都以《感遇》为题写下一组诗。所谓“感遇”,即感于所遇。如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的前四句写兰花、杜若生活在空寂无人的树林里,红花紫茎,鲜艳绝俗,压倒群芳。后四句写夕阳西下,秋风袅袅,岁华摇落,芳意无成。作者写“兰花杜若”,其真正用意何在?如果结合陈子昂的生平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正是借花草的风姿比喻自己的才华,又用花草的凋零,比喻自己年华的流逝,理想的破灭。

  再看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屈原曾作《橘说》自喻其志,这首诗也是以橘喻人,诗人用丹橘,耐寒的节操,比喻自己坚贞的品德;用丹橘可以“荐嘉客”,比喻自己有一颗为国效力的赤诚之心;用“阻重深”,比喻自己处境的艰难。最后,用桃李反衬丹橘的品德:一个是趋时媚俗,一个是傲霜斗雪,可谓正邪分明。

  以上两首《感遇》诗都是托物言志的佳作。虽然,诗中没有明显写出诗人之“志”,但读者仍可循着文辞,通过联想,体会诗人的用意。

  其二,对文辞之意不能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以免出现“以文害辞”、“以辞害志”的错误。

  在鉴赏诗歌时,有人往往抓住个别字句,将它们从诗中割裂开来,断章取义地去解释诗句,或者就词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人的原意,这种鉴赏方法是不可取的。现举几个例子。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云:“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两句诗将寻常的羁旅之愁纳入“除夜”这个特定时刻,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情怀,被誉为“客中除夜之绝唱”。 但清人沈德潜却认为石头驿在江西新建,而作者的家乡在江苏金坛,“石城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 言下之意,不应该用“万里”。这实在是一种迂腐的见解。诗歌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日常生活的常识去估测未免可笑。诗中的“万里”不是数学上的距离,而是心理上的距离,“除夕之短”与“万里之遥”,形成强烈的时空对比,更能表示欲归不得的惆怅,这何尝不可?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历来受到评说者的赞扬。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却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挑剔挖苦说:“那样的‘广厦’要有‘千万间’,不知要费多大的劳役,诗人恐怕没有梦想到吧?如果那么多的‘广厦’,真正象蘑菇那样在一夜间涌现,诗人岂不早就住进去了,那里还会冻死呢?”郭沫若的文学成就不可抹煞,但这一段话,实在不能苟同。他为了迎合“扬李抑杜”的需要,违心曲解了杜甫的本意,这不是“以意逆志”,而是“以辞害志”。

  白居易《长恨歌》中云:“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写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仓皇奔蜀的情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峨嵋山在嘉州,与幸蜀路并无交涉。” 意思是唐玄宗由秦入蜀,并不经过此地。因此,有人还提出将此句改为“剑门山下少人行”云云。其实,诗中“峨嵋山”泛指蜀地之山,何必一定拘泥于文字,而歪曲作者之意呢?

  严维《酬刘员外见寄》云:“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这两句写景自然逼真,生动活泼。谢榛称赞它“华而不靡,精而不刻”, 梅圣俞称赞它“天容时态,融和殆荡”, 但刘分文在《中山诗话》中却指责说:“夕阳迟、则系花;春水漫,何须柳?”意思是说,夕阳迟迟下山,似乎对花坞有留恋之意,反映出诗人惜花之情,是可以的;但说春水漫出堤岸,和杨柳有什么关系呢?这也是“以辞害志”,未能领会作品的真意,故薛雪反驳说“此是俗子见解”

  上述例子表明,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只能为鉴赏诗词制造障碍。有些本来不难弄清的词句,经过评说者深文周纳,反而将意思搞糊涂了。

  其三,对古典诗词的解释切忌主观武断,穿凿附会,绝不能随心所欲地理解作品,否则,就和“以意逆志”法背道而驰。如李白的《蜀道难》,元代萧士斌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认为该诗是讽刺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奔蜀而作,以后几乎成为定论,许多笺注家都用这个观点去分析。其实,唐人殷番《河岳英灵集》已收入此诗,并称之“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河岳英灵集》成书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因此,可以肯定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前,萧士斌之说不能成立。他的解释正是从主观出发,错逆了作者之志。再如苏轼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惟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川冷。

  张惠言在《词选》中以自己之“意”推测作者之“志”说:“‘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州冷’,非所安也。此词与《考般》诗极相似。”这歪曲了原词的旨意,纯系牵强附会之说,很明显,这首词以月夜中的孤鸿自喻,抒发了自己宁愿引身幽居,不肯随人俯仰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的性格特征。同时,流露出词人在政治上失意之后,找不到出路时彷徨、孤寂的心境。而张惠言所谓“缺月”是讽刺政治不精明,“漏断”是暗指时局的黑暗等等,不知从何说起!

  由此可见,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对人们读诗和解诗,有深刻的启示,至今仍有其借鉴意义。

 

 

 

 

 

【注释】

  ①见《复堂词录叙》。

  ②见《诗薮》内编卷四。

  ③见《唐诗别裁集》。

  ④见《梦溪笔谈》卷二十三。

  ⑤见《四溟诗话》卷二。

  ⑥见《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10页。

  ⑦见《一瓢诗话》,转引自《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700页。

  ⑧转引自《唐人选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5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缅甸一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