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建人》第23期----“厦门陆羽”徐庆生

(2014-12-30 19:14:49)

“厦门陆羽”徐庆生

时间:2014-12-16 09:47  来源:《福建人》第23期   作者:福建人杂志社   点击: 126 次

 


  走到哪里都心系茶叶,徐庆生的茶故事很多,用一句话概括他比较合适,那就是“他推动了中国茶叶行业的品牌化发展”。

 
顶级红茶幕后推手
 
  如今,人们都知道金骏眉、正山小种这些顶级红茶,但很少人知道这些品牌幕后的推手,《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中国名茶金针梅》这些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专业图书,就是出自徐庆生之手。
  就拿《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这本书来说,书中对金骏眉的起源、生态环境、品种资源、采制工艺、品质特征、品鉴要素和贮存方法等做了较为全面地介绍,让读者更直观地认识了金骏眉,对当今金骏眉市场真假难分、良莠不齐的问题起到很好的澄清作用。
  如今,金骏眉已经成功撬动了武夷茶的市场。武夷极品岩茶和红茶,价格由原来的几十元、几百元,上升到了几千元、几万元。茶农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庆生的另一本书《品读通仙》,出版上市近半年,销量超过万册,在茶行业书籍当中发行量令人吃惊,连远在台湾的许多茶农也慕名到大陆购买。
  这本书也助力通仙茶叶红透两岸。武夷山市通仙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建全表示,目前通仙公司旗下的茶叶已供不应求。
  著书带来的,当然不只是表面上的经济效益这么简单。隐藏在这些效益背后的,更多还是茶本身的文化底蕴。

 
撰写武夷山《茶经》
 
  徐庆生被茶业界的朋友们称为“厦门陆羽”。陆羽写了《茶经》,是历史上著名的“茶圣”,朋友给他起这个雅号,倒不是恭维,而是因为徐庆生和陆羽有着相似的背景:徐庆生当过武夷山市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陆羽也曾是唐朝的县级官员,不过两人却无心仕途,不重财富,把品茶爱好当成学术,从而著书立说引来舆论关注。
  “图的是一份闲情,能得清闲即富贵!”2010年起,工作之余,徐庆生开始收集整理武夷茶的资料,跑遍了那些村村落落,规定自己每晚9点之后必须开始写书,即使再忙也不能“通融”。用心爱的茶壶泡上红茶,徐庆生挑灯夜战--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五个月。很快,他写的《中国名茶金针梅》出版发行了。
 
http://www.fujianren.com.cn/uploads/141216/1-1412160950394S.jpg
徐庆生,1964年生,国家评茶师,曾任厦门茶叶协会副会长、厦门百人评茶团团长。
 
  《中国名茶金针梅》是一本茶叶行业的工具书,茶叶的种植、加工等细节都在书中详细介绍,足见这样的书不是在书房里写就,而是在山里、在茶树下、在车间里写成,如果不是对茶的挚爱,根本就无法完成这样的作品。
  写书上瘾的徐庆生,又相继出版了《茶叶对外贸易实务》《中国名茶丛书·名门双姝》等书。“我的目标是出10本书,希望能静下来,谈谈茶、水和人,路还长着呢。”徐庆生说。
  这个从茶山走出来的作家,不仅是技术问题专家,谈起茶叶的品牌话题,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正因为这些与茶相关的研究,徐庆生在茶业界被不少企业老板所关注。
  金针梅和金骏眉在茶叶品质上无疑是茶中上品,但好茶只是在一定标准下对其品质的认可,如果消费者不曾品尝过这样的茶,就无从知道其存在,因而好茶也需要传播、做广告。徐庆生为好茶出书立传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好茶向名茶层面提升,更在于对茶叶行业品牌化发展的推动,让广大茶企更清楚品牌经营的价值和意义。
  徐庆生认为,作为中国传统行业的茶叶行业,其实并不乏好茶资源,而是缺乏将好茶推向大众的人才。

 
“外行”的行家
 
  徐庆生的身份很多,公务员、高校领导、作家……这些大都与茶叶无关,然而,这位“外行”却和茶叶有着30多年的缘分。
  1981年,被家人改了志愿的“优秀毕业生”徐庆生接到了“建阳农校”的录取通知,让他学习农业。在当年知识分子推崇“工业科技强国”的年代,“被农业”的徐庆生有点郁闷,“一年级的时候一点兴趣都没有”。
  二年级,学校的茶文化课吸引了他,他喝上了绿茶,并钻研起来,“基础就是那时打下的”。可惜绿茶性寒,伤胃,很快他的胃溃疡就愈加严重,甚至突发胃出血危及性命。在医生的警告下,他不得不“再也不沾一滴茶”了。对有了茶瘾的徐庆生来说,戒茶的过程还挺痛苦的。
  2003年,调任武夷山市组织部部长之后,徐庆生偶然尝试了武夷山的岩茶。一口下去,“胃中一热,非常舒服”。喝了一段时间岩茶,他再次做胃部检查的时候,医生很惊讶地告诉他:“你痊愈了!”
  不过徐庆生失望地发现,自己奉若至宝的400年名茶“正山小种”,其茶厂竟然濒临倒闭。原来,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和宣传,武夷红茶在当时的茶业界默默无闻,需求不足,茶价低廉。于是徐庆生开始把宣扬武夷茶文化,当成了义务和责任。他先后在国内组织了多次大型茶叶推介活动,特别是2005年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参加的茶企业,以50克“正山小种”竞拍,第一次拍出12.6万元天价。这一系列茶叶推介活动,大大提升了武夷茶的知名度。
  “要让红茶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广泛的承认。”徐庆生说。
  红茶红了,然而徐庆生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到厦门担任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后,徐庆生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在学校组建了茶叶对外贸易专业方向,又成立了厦门百人评茶团,为爱茶之人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本刊综合整理)

声明:本文由《福建人》杂志http://www.fujianren.com.cn(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链接:http://www.fujianren.com.cn//a/guanzhu/2014/1216/266.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