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标签:
追求美认识美炼制美 |
分类: 散文清韵 |
岁月印迹精选
寻 美 三 部 曲
——读熊源美《岁月印迹》诌议
人生易老,逝水流年。屈指算来,我与源美相识相知已有五十四个春秋,可谓老朋友。上月,他将大作《岁月印迹》送我,嘱托为之作序。我惊呼不妥!凡为他人著作作序者,莫外乎德高望重者,学识渊博者,学界领军者,身居高位者。诸如此,我概莫如,岂能弄斧于熊门?望另请高人。源美不允曰,非八五团三位文化名人作序不可。几番舌战,我妥协,达成意向,作序万不可为,写跋勉为其难,姑且试之。于是,便有了下文。
源美乃多才多艺之人,不仅摄影一流,可冠摄影家称号,诗歌、散文的文学功底造诣亦颇深。拜读他的大作《岁月印迹》,如饮美酒,似品新茗,令我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仿佛间,我似乎看见,源美勤奋忘我,孜孜不倦,或挥毫笔耕,或敲打键盘,诗文在他指间流淌。我似乎听到,源美操天(门)普(通话)深情朗诵他的佳作。我感慨,我思考,写点什么,不负所托。限于篇幅,不可赘述,就从他的大名源美中的美字说起,择其三而言之。
其一,执着追寻美
孩提时期,家住农村的源美,弱小的身躯,背着沉重的书包,走过春夏秋冬,经历风风雨雨,步行前往数里之外的学堂,为学文化、追寻美而勤奋刻苦、努力读书,一刻也不懈怠。青年时代,源美投笔从戎,走进铁打的营盘里,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去追寻美,到大江大河中去探索美,到放映的电影中去学习美,追求美。几年的军旅生涯,为之后的追寻美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源美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不改初衷,执着追寻美,更是如鱼得水,自由自在。为追寻美,他几乎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山山水水,塞北江南,长城内外,哪里有美哪里去,凡有美的地方即有源美。从万山红遍的井冈山、延安宝塔山,到景色秀丽的黄山、泰山、武当山、神农架和鸡公山,从天下长江第一湾、险岩峻峭的虎跳峡,九曲十八湾的黄河、惊涛咆哮的壶口瀑布,到八百里画廊的清江、万里长江的三峡,到处都留下了他追寻美的足迹。尤其是长江三峡,他不知去过多少次,寻美几多回。他魂牵梦萦美三峡,以至于身处武汉,心却早已飞到了三峡。那瞿塘峡的峻美,巫峡的秀美,西陵峡的险美,那大青石、大宁河、香溪河、神农溪,源美从不吝惜自己追寻美的脚步,为了追寻美而走遍三峡的每一寸土地。
其实,美,永远属于那些追寻它的人。而源美就是这样的人,他从未停下追寻美的脚步,以他执着追寻美的精神,永远在追寻美的路上。
其二,慧眼认识美
源美热爱美,追寻美,认识美,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认识美到理解美,有一个非理性到理性的认识。从理论上讲,“美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美是人生命实践历史积淀的产物。美源于人历史积淀的超越冲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定义,这一定义把审美活动看成是社会现象,把美与人的本质力量结合起来,并且从实践中寻找美的根源。“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美是典型” (蔡仪),“美是自由的形式”(李泽厚),“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美是和谐” (周来祥)等等。各家都在不同侧面上解答了“美是什么”。源美正是在这些美的理论的指导下、薰陶下,吸取精华,吸收营养,逐渐从实践中去寻找美的根源,从而不断加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对美的热爱和专注。
因此,源美才会有“情满于山,心灵如水”, 才会有“人连三峡,心溶三峡,忘情三峡,难忘三峡”这般对美的亲切感受,由衷地对美的追求和倾诉。
其三,精心炼制美
源美这些年,对三峡美的认识与理解,情有独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人在武汉,心在三峡”。他无数次攀登神女峰,与神女结下不解之缘,他深情地吟道:“相见神女不是梦,别离神女相思苦”, “上有神女峰,下有神女溪,两山相对出,溪水如碧玉”。他歌咏三峡,“群峰相对两岸出,一条白练写春秋”。他敬畏三峡,赞美三峡,有许许多多吟咏三峡的诗歌,不胜枚举。
源美吟咏春天的美,吟咏花卉的美,也别有一番情趣。他吟道:“春光春风春雨春天,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他眼中的花卉,多彩多姿,美不胜收。无论是“天下知春梅先来”的梅花,山谷藏幽的兰花,还是“漫天飘雪的樱花”,百花园中雍容华贵的牡丹,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满城尽披黄金甲的菊花等等。他取材广泛,不拘一格,而且都有美好的故事可言表,又总是那样情景相交融,流畅而自然,言简而意深,耐人去寻味。真可谓,“诗出真情劝善惩恶,思想纯正,没有邪念,思无邪。”(引《诗经》语)
源美的诗歌美,散文和读书随笔也写得很美,颇具功力,很有见地,亦有感情。比如他在《执着的爱》中写道:“爱你今生无悔,牵手比翼双飞,三十年弹指间,相爱从未有出轨。践行心语的诺言,爱情婚姻家庭社会变得更美。”又如《幸福为何物》?他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将心退到灵魂深处,那才是最大的幸福。”他妙语连珠,一发不可收拾。我尤其欣赏他那篇《有谁对唐诗意象作过这样的统计》,他对苏轼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尖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富于人生哲理的诗,理解颇深,颇有造诣。他写道:“有琴无指怎发声?有指无琴那得音?琴与手指两相和,美妙音乐方产生。声在虚无飘渺间,音在心里才是真。人生若在音乐里,何求难得一知音。”这首诗毫不夸张地说,可算得上是源美追寻美,认识美,精制美的精品之作,美美其美,美美共美。
追寻美,认识美,精制美,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过程,追寻美是为了认识美,认识美则是为了更好地精制美,制造出一个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的最美境界,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源美正是沿着这个轨迹锲而不舍地追求着、尝试着、探索着,而且卓有成效。
艺无止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期待源美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作品来。为此,特送上嵌名联一副:
2019年6月30日于武昌东亭
(作者为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