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读苏轼琴詩《题沈君琴》

(2022-06-01 14:58:50)
标签:

琴诗

种类

道理

奥妙

分类: 散文清韵

岁月印迹精选读书随笔

赏读苏轼琴詩《题沈君琴》

赏读苏轼琴詩《题沈君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词,散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语言畅达,豪放婉约,以詩为词,清詩绝俗,微词婉转,盖詩之裔,词源于詩,与詩同质异体,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是诗的产物,又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既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袍,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又可以像诗一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既可以如唐诗般的高华悲怆,气象恢宏;又可以有铁马金戈、鼓角齐鸣的壮观;更可以有天风海涛浩浩荡荡的气势。古今之境界,天地之万物,嬉笑怒骂,悲欢离合,无不鼓舞于苏轼笔端。

 

苏轼在这首詩中只是提出问题,旨在呼应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为什么没了乐声?如果说琴声发自手,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并没有回答结果,而是让读者去思考琴为何物、琴声从何而来?琴和手指即人和物的关系,其中所含哲理等····在思考中发人深省,找到理想的结果和如意的答案。

 

琴的种类之多,如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电子琴,手风琴,扬琴,古筝等,这些都不会单一存在,总是与人相连,人首先是学会造琴,懂得琴的结构,然后是学会曲谱怎么去熟练用琴,将感情赋予琴中,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思考中我们首先明白哲学中普遍联系的道理;任何一件事都不会孤立存在,总是由几个因素相辅相成的,没有琴就无法听到美妙的琴声,没有手也听不到动听的琴声。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手指和琴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其次是懂得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既有妙音,又有妙指,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和主客观的统一。我们视听郎朗弹琴,激越时排山倒海,细腻时涓涓流水,琴声依人的感情变化,让人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尽情陶醉,尽情享受音乐给人带来的美感!

又如盛中国的小提琴演奏既热情奔放,又甜美细腻,富有詩情画意、浪漫幻想。将音乐和个人生活积累融合在一起,真情随音乐流露,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11尤其是他演奏的《梁祝》深入而细腻的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让你随着奔放起伏细腻音乐声流淌,感受音乐的美妙,随着化蝶的身影飘渺,似神仙遨游。

 

再则是懂得詩中所含深刻哲理,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去领略玄外之音的奥妙。思考后自得结果;

有琴无指怎发声,有指无琴那得音?

琴声手指两相和,美妙音乐方产生。

声在虚无飘渺间,音在心里才是真。

人生若在音乐里,何求难寻一知音

2014/10/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