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南 旱
灾
★
唐
林
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之众,有近十亿人口左右居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2010年百年难遇的这场旱灾,波及我国西南地区,给西南五省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现在灾情愈演愈烈,造成数以万计的人畜饮水极度困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2010年,西南地区已经吹响了抗旱救灾攻坚战的号角。国家军方已经派遣和动员17.5万余人全力支援西南地区抗旱救灾行动。
国家历来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据悉,党中央国务院已连续六年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这体现了国家高层决策者,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科学决策的结果。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南北跨度大、森林覆盖率偏低,加之温室气体的排放等等。因此,出现南北气候差异极为异常,进而导致诸多类型的天气特征,尤其是极端性恶劣天气的上演,不得不令全国人民加以反思,已属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我国是个贫水大国,据有关资料统计,人均拥有淡水量是世界水平的1/4,全国年缺水量为300亿-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至2000万公顷;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农村,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用水的人口有3亿多人。
一、整合农村水力资源,加强提灌式综合开发。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根据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居住环境的实际情况,大部分村庄几乎都坐落在半山腰上。因此,人畜饮水极为困难,而原来的靠山饮水的传统生活方式,现在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环境的变迁。随着现在电力体制的逐步健全,电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村寨的千家万户。之所以,用提灌抽水式开发农村水力资源,按理说,现在所需的基本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二、加强水源湿地保护,确保林业覆盖面积。
某个地区的气候变化,往往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有紧密的联系。有些人认为,此次西南旱灾中的一些“人祸”因素的蛛丝马迹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国家必须下决心以立法的方式确保河流湖泊的生态安全,重点确保河流发源地周边的生态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湖泊就是大地的血脉,就如同人身体的血管和脉络一样,如果想让人的生命之树常绿就必须保证人的造血机制完好,同样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依靠外来调水来运转,就好比一个失去造血机能的人依靠别人供血来维持生命一样,这座城市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也制约牺牲掉其他地区的发展;最根本的做法是恢复这个人的造血机制,恢复这个城市原本的生态自然循环,所以国家要采取强制措施,保护河流、湖泊、湿地、海洋、地下水源不受污染。确保山林、林场、草地、耕地与湿地属国家所掌控,任何经济组织或承包者都有保护的责任和义务,破坏者要受到国家法律制裁。
森林被称之为地球的肺藏,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脏腑”,所以国家各直辖市、省、自治区、地、市、县、乡、村在规划使用土地进行园区建设时,首先要确保湿地和林地的自然生态调节功能的完整,一定要保证生活小区或工业园区的绿化率,务必要确保河流、水源发祥地、湖泊、湿地等林地对水土保持的生态功能不受破坏!历史的经验证明,对于环境保护中国人不能靠自觉,大多数人都是急功近利,植树的速度比不上砍伐的速度。关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大计,务必从一开始就要强制。进一步加强水源湿地生态保护,湿地被称之为地球之肾,可见湿地之重要,国家对于举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应当给予初、中、高等级的重奖,建立适宜的保护水资源奖惩制度,并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范畴。任何人或任何企业一旦触犯水源地的生态安全,今后都要负刑事责任。因为,对河流湖泊乃至海洋进行污染,已然涉及到动物乃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必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强制,否则,污染还将无休止的继续下去。
三、让绿水滋润青山,使青山护映绿水。
天空下雨或下雪,一个极其重要的成因是大地的水蒸汽蒸发到天空中,同天空中的气流相遇,然后形成降雨或降雪,如果一座城市,几乎找不到一片土地,全是水泥地面,那怎么可能大地中的水汽蒸发到天空中呢?所以城市建设中水泥地面以及柏油路,必然会阻止大地水蒸汽上升,也阻止了雨雪渗透到地下,继而破坏了大气层——雨雪水蒸汽——大地的生态循环。对此,有些专家也强烈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尽快研制出能够代替柏油、代替水泥的新型的环保建筑材料,这两种材料可以代替柏油路面或水泥地面以及地砖;这两类材料既可以让大地的水蒸汽蒸发到天空中的大气层,又可以接收天空中的雨或雪水,让其渗透到大地深处,同时这两类材料又具备柏油和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坚固和耐用,同时,这两类材料的研制成功,必将带动我国建筑行业整体跨上新台阶,这对于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一定会起到卓越的贡献,国家要鼓励建筑行业使用环保材料。
在这里,想谈谈一个故事,据说十几年前,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到了黄河岸边,满怀激情地把他的名片抛入汹涌江中,吟唱他的思乡曲。而如今的黄河,一年里260多天流不到大海。在2005年夏季,我和我的哥哥从贵阳北上山西,途径黄河岸边,看见的只是一片片沙洲,在千米之外,偶有一滩剩水。这就是曾经孕育了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河之水已不见,空余河道。而沿途的山峰上,大多数尽是光秃秃的一片,干涸的河道,哪会说不是一种自然规律?
我国西部地区森林资源遭到乱砍乱伐的人为破坏,草原植被日益受损,尤为严重。从而导致水荒与沙尘暴天气。要想解决此类现象的办法是重新还耕为林,大力倡导植树种草。这纯粹属于是水土“保持”的良好措施。古人云;“积土成山,风雨兴也”,意思是在山高林深之地,易于产生风雨,古人早就精通此理。
四、勘测高海拔水源,修建高水位大中型山塘水库。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海拔高落差大,丘陵、盆地、峡谷等地貌特征比较明显。加之,西部的人民都有一种山高水高的说法,也就是说,高海拔地带蕴藏着大量的淡水资源可供人类饮用。倘若国家进行在高海拔兼及高水位地区进行修建大中型山塘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然后采取合理的方式架设管道,那么低海拔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就受益无穷了。
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大多数都是采取捕捉零星的水源点的方式用水,即就是一种“望天水”型的饮用方式,完全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更经受不住自然灾害的检验。因此,在高海拔兼及高水位地区进行修建大中型山塘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实行集中型、连片式供水,按照城市水源的大体实施方案及措施,进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我们要想方设法多留雨水,在旱季水源不足的地区,资助农民广泛修建微小型山塘水库,可以拦蓄大量雨水,减轻下游的洪水灾害。在不便修建山塘水库的地方,资助农民修建大型蓄水池,池底尽量挖深,池堤尽量砌高,配备电动水泵,大雨时,抽取小溪雨水,储入水池。
http://s14/bmiddle/6126b39ch77fec068657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