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为天地展容:陈琪与梅花的艺术之缘

(2019-02-01 23:11:32)
标签:

国画家陈琪

梅花

当代国画

上海美术家协会

国画梅花

分类: 艺术人物
一、大艺无界,大爱无疆,花为天地展容。

花,有各种名花奇卉,
也有路边的无名小花,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花开花落,
各展现其美丽芬芳,
无论是奇卉异珍或叫不出名的小草花
都给人们带来无限生机和乐趣。
        
 花为天地展容:陈琪与梅花的艺术之缘
《只留清气满乾坤》 陈琪


中国文人自古爱花卉,
特别把“梅兰竹菊”比做四君子,
又把梅推为四君子之首,
历史上无数文人骚客,
咏梅、赋梅、写梅、画梅,
留下浩瀚的翰墨丹青,诗词歌赋。
梅花在冬天开放,傲霜斗雪不畏严寒,
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
       
 花为天地展容:陈琪与梅花的艺术之缘
《点点梅花天地心》 陈琪


宋【陆游】有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同样是宋朝诗人【林和靖】
他笔下的梅花别有风味。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栖身在杭州西湖旁一生咏梅画梅,
把梅花当作妻伴,仙鹤当作儿子,
所以有了“梅妻鹤子”的典故。

元朝【王冕】独爱画梅,题画诗咏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他笔下的梅花以水墨表现,
赋予文人的人格、气质、气节。

花为天地展容:陈琪与梅花的艺术之缘

花为天地展容:陈琪与梅花的艺术之缘
上海进口博览会贵宾室“梅花”作品  陈琪

自古以来天地万物花自独开,
但时代替进,文风限化,
今天我们对梅花的审美不同于古人。


二、全国美术大展获奖,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梅花



我长期从事中国画书法创作,喜欢画梅,
孩提时梅花开时漫天雪花飞舞,
穿着布鞋外面捆绑上干稻草漫山遍野的跑,
当时没有古人踏雪寻梅的底气和雅兴,
只是对漫天飞雪梅花开的好奇和冲动。

记得我早年在部队时期,
总政组织建国五十周年的美术创作,
我画了一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画面表现毛泽东和柳亚子两位主要人物,
背景以"沁园春•雪"词为意境,
画了傲雪的构线梅花铺满画面
衬托人物的性格和时代背景,
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陈琪
第九届全国美术大展



十年以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我又创作一件梅花为题材的作品《融》,
这作品表现方式不同于传统梅花,
也不同于今人的表现形式方式,
但意境还是小时候对雪中梅花的深刻记憶。



 花为天地展容:陈琪与梅花的艺术之缘
 《融》 陈琪  
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那个年代的意境
一直萦绕在创作的思维中挥之不去,
但梅花花鸟题材要冲刺全国美展谈何容易,
创作不落俗气、不布后尘、有新意十分难,
要用现代的表现技巧,
去把握时代审美艺术语言。

创作中我采用满构图的方法,
前面的梅花造型用双勾的技法,
后面的梅花用水墨为之,
最后用银色渲染整个画面,
形成梅花开放、满天飞雪的效果。

作品完成后点题也非常关键,
用古诗词为题目也太多太普通,
当时的时代背景正是文化、经济的融合,
冬去春来,冰雪消融,春意盎然。

最后确定题目为《融》,
这个题目恰好点出作品的意境,
有新意,有思想,
既点题又深化作品主题内涵。
《融》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
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花为天地展容:陈琪与梅花的艺术之缘



三、梅花的创作与写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花卉不仅体现花本体面目,
还体现为花的广泛意义文化内涵,
体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去年秋冬之交
市文联组织一档“一花一世界”
名家画百花现场写生创作活动,
时节正好是梅花初放,
我作为第一名画家参与梅花写生。
        
 花为天地展容:陈琪与梅花的艺术之缘


        自古对梅写生不是很多,而且这次用现代媒体传播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直播进行,我也是平生第一次。奉贤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有两株宋梅开放,仲冬时节,天气寒冷,写生当天天气晴朗,工作团队搭好架子,我用六尺整纸直立进行写生,现场美术创作人员和游客有百余人参与观摩,我一边写生一边介绍梅花的特点;介绍写生创作要注重掌握的造型、笔墨、构图;介绍写生与创作的关系等。

 花为天地展容:陈琪与梅花的艺术之缘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写生,
一件六尺整纸写生作品终于完成,
后来听说当时线上有近万人在关注传播,
这也许是现代艺术又快又有效的传播方法。

花为天地展容:陈琪与梅花的艺术之缘 
(陈琪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