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作品

标签:
弗朗西斯&bull培根francisbacon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表现主义时尚 |
分类: 艺术人物 |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是一位生于爱尔兰的英国画家。
其作品以粗犷,犀利,具强烈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著称,他扭曲、变形和模糊的人物画使他成为战后最有争议的画家之一。
培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英格兰人家庭。1927年培根16岁时他离家前往巴黎,参观了美术馆,因此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居于柏林和巴黎之间。
1929年他回到伦敦,开始接触油画,同时不断实验水彩画与素描。在画室里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使自己成为所谓“二流的装饰画家”。同时,不断实验水彩画与素描,他的地毯设计和早期绘画、水彩,稍具立体主义的风格。早期的培根承袭了毕加索的风格,逐渐在艺术圈中产生了知名度。在此期间的作品有机而怪异,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色,不过一直都默默无闻。
1933年,培根一幅《十字架受难图》被收入象征当时英国评论界指针性艺术著作的《当代艺术》中,并于1934年举办了自己的个人展,然而这一切外部的赞誉并没有带给培根以欣喜。培根对自己绘画能力的有限与不足感到万般沮丧。他曾宣称自己受困于画面表现与真实间难达契合的极大落差之中,并一度放弃绘画,而回归到酒吧中。事后,他亲手毁去了绝大多数被他评为毫无价值的早期画作,并对这类早期画作绝口不提。
1943年至1944年,由于身体的原因而不能服军役。培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绘画活动上,成为了一名职业的画家。他是自学成才的画家。他的早期作品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1945年当他的三联画《三张十字架底下人物的素描》在伦敦展出后,他受到了广泛注意。
20世纪50年代,他以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名画《教皇英诺森十世》为本,改画成50多幅《肖像研究》的变体画作品,这些生动而有力的变形使教皇不可一世的统治变为恶魔的形象。这批作品尺寸较大,表现之铺陈壮丽,其用色与笔触让人想到16世纪威尼斯画派提香的作品。凭借绘画作品的独创性和有力的风格,培根声名鹊起。
培根几乎全靠自学,运用多变的技法表现各种恐怖、愤怒和兴奋的形象。他最擅长运用粗犷强劲的笔触来表现画面中人物的恐怖、荒蛮、孤寂、兴奋和愤怒。培根的笔触中隐含着内心的想象和情绪,虽然人物的形象被肢解甚至扭曲,但依然保持着可以辨认的形象。在培根的笔下,形象不再是再现的重复,而是向人们展现了命运真实的面目。培根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试图把某种情绪形象化”。他喜欢表现孤独和苦恼的主题。他所绘制的人物在画面上变成了令人不适一种恐怖,巨大的苦痛感撞击着观者的心灵。正是这种敢于直视内心感受,毫不介意地表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引起了人们的内心关注,也让当时的画坛为之震撼。人们把他的作品与戈雅的奇妙作品相媲美。
培根喜欢凡·高,因为凡·高是位具有痛苦意识的人,喜爱用激动的笔触传达内心的挣扎。在气质上培根与苏丁有相似之处,苏丁也是一位用痛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画家。他总是以人作为母题作画,他把人物描绘所传达的紧张、痛苦和恐怖的感受,上升到一种崇高的境界。他曾说过:“我希望我的画看上去仿佛是人类由此通过时留下的痕迹,是已经在消失的记忆。”他的画向人们揭示出生存中的痛苦和人类天性中既可怜又可怖的一面,能引起人们的思索。
1992年,弗朗西斯·培根在西班牙马德里去世,他的作品仍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自从培根死后,其声誉与知名度逐步提高。他的作品获得大众的敬仰和等量的排斥。撒切尔夫人曾经对培根做出这样的阐述:“那一位画那些可怕的画的人”。培根在世时是泰特美术馆两度回顾展的主角,并于2008年在同一间美术馆得到了他第三次的回顾展。培根坚称自己从不对其创作草图准备,只有即兴创作;可是他死后有部分草图被大众发现。虽然泰特美术馆肯定了这些草图的真伪及其合理性,艺术市场还未能承认这些作品。1990年代初期,几张被认为已经毁掉的作品,包括50年代初期的《教皇》和60年代的《头像》重新浮现在艺术市场,这些作品同样得到了大众的肯定。
据外媒报道,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一幅作品2013年11月13日在纽约拍卖会拍出1.424亿美元高价,刷新艺术品拍卖价最高的世界纪录。
这幅培根在1969年创作的画作《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三联画)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最终以142405000美元落锤,这幅画作描绘的是培根的一位艺术家朋友卢西安·弗洛伊德。
弗朗西斯·培根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研究过尼采著作、样式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绘画,并深受北欧怪诞风格画家的影响。他习惯使用人物形象作为图画设计的基础,并使画中可视世界的物体和场景带上感情色彩。他常从过去大师的画中选材,然而他对这些题材的态度受制于个人经验和内在的极度痛苦,这是一种幻灭的、兽性的恐怖感情,反映了当代都市生活的精神危机。
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联画》绘于1976年,作品以古代希腊神话为主题,由3幅巨幅画作组成,中间画面是一个没有头的人被三只秃鹫环绕,两侧画面分别为一名面容畸形的男子。这幅作品被专家评价为私人收藏家手中最重要的弗朗西斯·培根的代表作,也被评论界认为是弗朗西斯·培根最好的作品。
《乔治·戴尔的头部研究》,是弗朗西斯·培根在1967年为其“一生挚爱”的同性恋人乔治·戴尔创作的一幅肖像画的作品。索斯比拍卖行曾说过:“《乔治·戴尔的头部研究》是培根对其一生挚爱的戴尔极为罕见和发自内心的描绘,也是培根创作巅峰的一幅代表作。”在他的肖像作品中,一个人的脸总是有点模糊的,好像培根在那张脸上不断地涂抹、挖洞、打太极、揉面团,想一顿揉搓过后,可以把灵魂挤出来。当人们看他的肖像画时,眼睛似乎可以望得更深,穿过画面达到自己的内心。
弗朗西斯·培根喜欢畸形和病态的主题,最擅长运用多变的技法以有力笔触表现人物形象的孤独、野蛮、恐怖、愤怒和兴奋。根据自己内心的幻象和痛苦,运用漩涡式样的笔触,表现被摧残后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态。在培根的笔下,形象不再是按照真人或动物画出来的,他向人们展现了命运被遮盖了的景象。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试图把某种情绪形象化”。正因为如此,使得一个人的孤独和苦恼成了他最喜欢表现的主题。他的画面上往往出现的是一个可怖的、痉挛的、孤寂或挣扎的肉体,一个难以名状的“食尸鬼”或是一个咆哮着的恶魔,它或坐或站在一个幽闭着的阴森的空间中,很像一个阴暗的单人牢房。这些怪诞的变了形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痛苦和紧张的情绪震撼了西方画坛,也使培根作为揭示人类生存困境的艺术大师蜚声大西洋两岸。
弗朗西斯·培根的创作过程很特别,他到处去寻找素材,从报纸、杂志、书籍、照片和电影里获得灵感。有些是车祸现场的照片,他喜欢破碎带血的画面。培根曾说过:“我始终对于有关屠宰场和肉的画面很有感觉,对我来说,这些画面和耶稣受难的一切有紧密关联。有些动物的摄影作品非常杰出,那是在它们被带出来宰杀的那一刻拍的,那死亡的气味。”在培根很多的作品里,一直都有尖叫声。“无论是对耶稣受难的夸张变形,还是效仿委拉斯开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画的一系列习作。那些无声的画面很容易让人产生幻听,好像在诉说着一种不能承受的痛苦。他的画像一块血淋淋的生肉,散发着强烈的气息。”
在2012年2月14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上,弗朗西斯·培根1963年作的油画 《Portrait of Henrietta Moraes》以2132万英镑成交,约合人民币2.1亿元。另外一次令人尖叫的战绩是2008年5月,当西方经济开始出现低迷时,英国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联画》(Triptych,1976)在纽约的索斯比拍卖会上创下了8628.1万美元的纪录。在其后伦敦2008年7月索斯比的拍卖中,培根1967年的作品《乔治·戴尔的头部研究》再次以1380万英镑成交,使他成为继安迪·沃霍和毕加索之后价格攀升最快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二战后艺术家中作品价格最高的一位。
从培根的绘画市场可以看到在当代对艺术理解的一种十分明确的转变,以前被认为是难以理解的作品现在开始被接受了。培根的绘画曾经被看成是带有恐怖的病态,而现在却被当成是令人兴奋的生猛。这种变化与两种文化潮流有关:一是艺术市场的风向标从纽约转向伦敦,二是具象画家正逐步进入前卫经典之中。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像培根这种充满象征性内容的具象绘画在由美国主导的艺术市场上备受冷落,而受到美国投资者青睐的不是格林伯格口味的抽象就是安迪·沃霍式的波普。
近年来,艺术市场对于以培根和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具象绘画的青睐,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绘画风格,而且还因为他们的作品推动了当代艺术的社会关注意识、自省精神和在人性层面上的深入探讨,他们使具象绘画进入了前卫艺术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在不断地被新一代画家所推动。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是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其作品作为战后描绘人类形体的力作,在英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具有独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