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到了哪一个门槛?卢治平/文
标签:
版画抽象版画全国美展版画语言文化 |
分类: 论文、杂谈、随笔、呓语 |
版画从文革结束以后,无论在表现内容、题材还是在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抽象作品也渐渐出现,但是,在以往的全国性展览上,对这一类的作品一直未予理性的评价,因为评判者大都还不甚习惯于抽象画的语义,便持着“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即便到后来允许了抽象作品参展,也不会拨出奖项来鼓励。如果不打破这种僵局,让这种缺失继续存在,那无疑是中国版画发展上的一个遗憾。
颁奖的意义就在于终于有了一个开始。这个开始或许能提供给后来的评选工作以思考,或许能为今后版画学术方面的宽容开一个先例,然而,随后它便成了一次“黯然神伤”的短暂的记忆。
慢慢地走到如今,再没有了那种不置可否,这应该是一种在普遍的知性提高后的隐性进步,问题不再成为问题,倒是抽象作品的质量成了关注的要点。
这一段往事显现出中国版画处在“转型”的初始阶段。十几年过去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似乎更多了,过快、过热的艺术商品化弱化了学术上的研究要求、滋养了庸俗、冷落了精神角色、降低了文化含量。
要想让版画健康发展,还是要多想想自身的问题。
“语言”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显然,它不是新发生的问题,而是一个遗留的问题,他有不断解决又不断生发的特点。
我们拿来研究的虽是版画的“语言”,它大概也会有相似于语言学的“词汇”、“语法”的内容,它应该是借以完成版画家表述心象的或者是“标记心里经验”的符号,诸如黑白的对比、灰度的协调、归纳的色彩、线条、印痕、肌理、刀法等等。这一切都是版画艺术表现的元素,由元素进行组合、交叉或互换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版画表现系统——“语言”。
单个的原素只反映生活的局部现象,只有按着生活的“语法”规则使用才可能成为艺术。
今天,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汇”的多义性又出现了,但不会动摇本体的基础。
毕竟“语言”的臻于完美是与个体的经验相符的,保持和强化“语言”的个体色彩极为重要。
“语言”的表达要考虑到“语境”;
“语言”是要表达“语意”的,而“意”和“语”孰为重要?
……
承认“语言”是一道跨入进步的门槛,我们面前还有别的门槛吗?
来源:上海半岛版画工作室网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