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方志功的艺术及作品
标签:
栋方志功日本版画木刻日中友好协会文化 |
分类: 艺术人物 |
栋方志功(Shiko Munakata,1903-1975)
是二十世纪日本现代版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受到凡高的影响,他的作品有着西化的特色,同时保留这
日本的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1955年他在圣保罗双年展上获奖,1956年在威尼斯双年
展上获得金奖。他的版画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题材大部分是日本佛教传说,而且运用了佛经长卷
的形式;同时又把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表现手法与民间传说及宗教内容结合起来,创造了既有民族特徵又
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风格。
栋方志功的版画给人的印象是古朴、单纯、稚拙而包含深厚的艺术功力,这种动态的造型力和深沉的精
神力,洋溢著个性化的独特魅力,至今仍持续地扣人心弦、夺人魂魄。

黑白木刻








栋方志功的有色版画,并不是套色,是在黑白木刻的基础上手工着色








在栋方志功家作客
古 元
著名版画家栋方志功家中作客。四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日中友好协会派来两位工作人员陪同我驱车离开
东京前往镰仓。
镰仓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栋方志功先生的家坐落在镰仓市的山坡上,院子里栽种着花草树木,远处
是盛开的樱花,主人到院子门口迎接我们。这是一座不很大的日本式住宅,室内悬挂着很多书画,摆设
着陶瓷、雕刻和其它手工艺品,周围满放着书籍、绘画用具、木板和画框。栋方志功已届七十高龄,个
子不高,却很结实,戴着一副千度以上的近视眼镜,一双粗壮的手显示出他是一位勤奋的艺术家。他一
边说话一边忙碌地搬出他的作品让客人浏览。他的作品多数是黑白木刻,描绘人物、花鸟、风景,较多
属于宗教方面的题材,刀法粗犷简练,装饰趣味很浓,富于想象力。有部分木刻画渲染着鲜艳的水色,
别具一格。他除了版画创作,还擅长书法,兼作油画;有些书法刻在木板上,有些书法成为木刻画的组
成部分。栋方志功的艺术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博得众多观众的赞赏,他是当代日本很著名的版画家,
荣获国家授予的文化勋章。
栋方志功热情好客,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席间他谈笑风生,虽然已古稀高龄,却显得像儿童
一般纯真,很有风趣。他向往中国,希望能来中国访问,很想画长城、天安门、天坛等景色。可惜,他
的愿望还未实现就过早地去世了。
栋方志功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友好情意,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容易的事。
真正的画家。
逝的“精神”或“气韵”,不仅需要灵敏通彻的直觉,还需手上强有力的捕获能力,这就看你手上凝聚
了多少“汗水”与“心血”。
(日本)柳宗悦
然而以我之见,当他情不自禁作画时是不会顾及什么责任的,当作品用极妙的手法去表现责任,这可能就是最终的、足够的(意图)。当一个人达到这种阶段,就不再负个人的责任感了。问题不是在于负责或不负责,这其中的内涵是较为深奥的。
所有的不负责任的处理手法都会导致人们陷入困境之中,然而如果一个人在责任感上停步,那么他永远不可能夸入第二个阶段,充其量(他)或许只停留在道德的阶段。当这种道德的阶段考虑成熟,他就不能说这种道德阶段就是最高的阶段,而他自己的责任感,于是乎就成了一个次要的问题了?这种次要的问题又如何解释呢,猜测吗?一个人为上帝或释迦所做的努力就是尽责任?如果这样的话,就不必再保留作品的个性;如果这被认为是较高的阶段的话,那么就没有那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责任感的宏大的作品。当一个人放弃某些责任感什么的东西时,就不再处于这种约束状态之中。无论作品完成后是不悦目的或是美妙的,这一开始就与作者本人无关。换言之,这个问题不过是责任感的消失。
这就是我所理解栋方志功的这句话,一但我接受了它,就开始觉得能稍稍理解栋方志功的作品里所展现的那些美妙的艺术。很可能栋方本人也徬徨在其作品的前后。在栋方志功的作品里有一种独特的东西,而不是一种“模式”,确切地说不是“天生”的。这就是我在栋方志功的所有作品里所感受到的独特的、天生的(艺术手法)。回顾一下,在当今的时代,一个人如果能广为了解艺术的“模式”的话,那么在这些“模式”之中,栋方的艺术是杰出的。
或许,栋方志功他本人还没意识到他的作品是最美的,那么他意识到这种情形又怎样呢?他或许停止不前,至多成为一个负责的艺术家。实际上,一但他拿起刀和笔,就不管其结果如何,所以就没有负责的可能性。这并不是他不负责任,相反,作品的某些因素深深地积淀着他的责任感,而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能用尺码去测量,在栋方志功的作品里证明了这不是纯粹的个性的作品。这种负责的个性化的作品何时改变呢?栋方志功的作品一定不会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的。
对柳宗悦评论的感想:


栋方志功彩墨






栋方志功设计的台灯装饰

栋方志功手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