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劼音艺术及作品欣赏

标签:
王劼音古文观止系列城市系列山水系列物理系列时尚 |
分类: 艺术典藏 |
王劼音 1941.1-,江苏人。
195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0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66年毕业。曾任上海火柴厂美术设计员。1977年任教于上海市美术学校。1986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造型艺术学院高级版画班、国立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哈特教授工作室进修。
1989年受聘任第七届全国美展评委。1996年受聘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应邀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讲学半年。2000年成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特聘艺术家。
重要展览
1978年起参加全国第六、七、九、十二、十三、十五、十六届版画展,其中获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金奖
1984年起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
1988年参加中国当代版画展
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1年八十年代中国新潮和前卫艺术选展
1992年第二届国际小型版画展
1993年第一届玛斯特里希特国际版画三年展
1994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展”
1995年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1996年“首届中国油画展”
2000年参加“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
2001年参加“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并获艺术奖。
重要个展
1987年在维也纳AAI画廊
1989年在上海美术家画廊
1989年在昆明云南美术馆
1997年在新加坡法语学院画廊
1998年在上海油画雕塑院
2000年在上海艺博画廊
作品为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江苏美术馆、青岛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安徽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GRAVELINES博物馆、澳大利亚南威士国立艺术博物馆、美国亚太博物馆、澳门总督府、美国波特兰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王劼音绘画作品评述
风格独具的“精神风景”
审美就是发现,发现就是创造。王劼音的作品,有时尽管仍保持着客体可以辨识的某些基本形态,但细节结构、色彩赋形等等却与大自然的客观形态相去甚远,画面上那些洒脱率性、不拘成法的线条和色块,奇崛险峻的构图,以及色调和色彩的对比,已迥异于大自然,但却强化了大自然的节律和生态对人的心理影响,创作出他风格独具的“精神的风景”,一个蕴藉着混茫圆融意境的“无何有乡”。
“无何有乡”者,子虚乌有之地也。它尽管在现实中难觅踪影,却是人们梦中的理想。“无何有乡”会令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是一个何其理想的境界!王劼音的绘画作品,为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现实中无,而又存乎人人心中的“遍于象外”的“无何有乡”。
充满个性的“文人油画”
王劼音的绘画作品,将中国文人画对笔触的感觉、版画的拓制感觉和涂鸦的随意性感觉等等熔于一炉,呈现出浓重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并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纠缠交错、交相融合在一起,是在绘画技巧和文化内涵上的一种熔铸和提炼。
在王劼音的油画作品中对色彩和色调的诗性把握,成为他作品风格的重要特征。他所运用的色彩,基本上没有客观自然的固定色,更多的是在画面上铺陈各种主观色彩以及由此组成的综合色调,以表现自己的情感。他惯于将色彩统一在一个朦胧而又和谐的或绿或紫、或青或褐的灰色调子中。他很少用纯度和明度高的颜色,从而脱尽了明亮暖色的喧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宁静与诗性的梦幻般的境界。他的作品,没有宏大的构图以及全貌式的远景,画面处理多以局部的诗意追求为美学特色,强调情寓于简约,注意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用高度概括的绘画语言传情达意,抒泄胸臆。
将王劼音的油画称之为“文人油画”是十分相宜的。他将我国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文人画”中的“神韵”、“野逸”、“简淡”、“朴拙”的审美旨趣,以及崇尚表现的“混茫圆融”精神境界集于一身,以“兼济”之才,“独善”之志,建立起他油画作品的文化品格,形成了他有着独特风格的“文人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