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曲家陈其钢与韩国指挥名家郑明勋的对话

标签:
杂谈 |
分类: 艺术人物 |
朋友给我两张大剧院的票,4月29日晚上7点30分开始,聆听了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举行的“对话大师”,中国作曲家陈其钢和韩国指挥名家郑明勋共话当代音乐创作,交流身为亚洲人在国际乐坛奋斗的艰难历程。其中最为我感动的是陈其钢先生与老师梅西安先生的交往,是一个名满天下的音乐名宿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中国学生交往的故事,四年中面对贫寒的学生,老先生尽力的资助直至完成学业,老先生讲课只讲他人的作品,几乎不讲自己的作品,也从未在学生前讲过一句其他音乐家的坏话。。。。正如郑明勋先生对梅西安先生的评价“他是一个圣人”
梅西安-简介:
法国人梅西安(ClivierMessiaen)身为“二战”前后的作曲家,对宗教题材的巨大热情曾在西方现代文化中带起一股不小的热情。如果纵观梅西安一生的经历,就可以理解梅西安所有的音乐主题——宗教、大自然与爱情——从何而来。出生在笃信天主教家庭的梅西安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从1930年起担任巴黎三一教堂的管风琴师,任职达40年之久。1940年,他被关入纳粹德国的集中营,1942年回国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和声教授。
梅西安受象征主义美学影响,又有崇拜耶稣的宗教狂热,许多创作贯穿了神学思想。他讴歌大自然,因为这是造物主恩赐的杰作。他对自然界的反映,最终通过他长期对世界各地的鸟鸣研究和音乐化的再现来达到。其独特的鸟鸣在他的音乐中反复出现,不仅作为他音乐中的一个特征符号——象征大自然,更抒发了某种神秘意味的感恩之情。
梅西安被认为是第一首全面控制的音乐作品的作者。他的音乐技法与配器融合了神秘主义与实验精神,影响了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思潮。我国的著名青年作曲家陈其钢就是梅西安的关门弟子,他可谓学到了梅的真传。
梅西安-主要作品:
《上帝的诞生》(1935)管风琴组曲
《十二圣婴默想》(1945)钢琴曲
《俳句七首》(1963)
《三部小神迹剧》(1945)
《黑色的鸟》
《异国之鸟》(1955——1956)
《我主耶稣的变形》(1969)
《五首合唱曲》
梅西安-派别:
梅西安是德彪西、拉威尔之后,最重要的法国作曲家,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用现代作曲氛围重新包装了传统的宗教音乐主题;其次是在东西方音乐素材融会中,找到一种通向深远的神秘主义的语境。
梅西安是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基础上起步的,他11岁就被父母送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当时德彪西刚刚去世。他崇拜德彪西,从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始,由此有一个较高的境界。《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以吕利的法国音乐传统嫁接梅特林克的神秘主义的结果。
梅西安的音乐基础,依我看,是建立在管风琴之上。1930年他22岁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就到巴黎圣三一教堂,在这里连续当了40多年管风琴师。毕业前,1928年他20岁时所作的《圣餐》,篇幅仅6分钟,是管风琴所表现的,一种越来越要向幽深的境界飘去的沉思默想。1930年,他毕业时作成以弦乐表现为主的管弦乐《被遗忘的祭品》,主题还是对圣餐的默想,篇幅变成12分钟,分为“十字架”、“罪恶”与“圣餐”三乐章,中间的“罪恶”表现灵魂坠入深渊,有一种不成熟的冲突,但结尾“圣餐”中的感恩却更显博大。
我以为,梅西安作品真正优秀,从“二战”他被俘后,在波兰的战俘集中营中作成《时间结束四重奏》始,这是指从此作品结构形成了特别精妙的整体。战前,他在赋予乐器的色彩表现上,已经具备了出色的想象力。比如作于1935年的管弦乐《基督升天》,属战前他最重要作品。全曲四乐章,我喜欢它的第二与第四乐章。第二乐章精彩在木管的重奏,英国管与双簧管、单簧管与长笛表现“将升入天堂,六根清净的主”,交织成一种清丽的牧歌的感觉,其想象力预示了后来的《时间结束四重奏》。最后第四乐章的“回到天父之初的基督祈祷”,实际是长达近10分钟、特别感人的一个弦乐柔板。
《时间结束四重奏》的4件乐器分别是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全曲共8乐章,演奏速度慢一点,就需要50多分钟。这样的篇幅,在室内乐作品中极少见,它又以抽象音乐语言,表现痛苦在超脱中的慰藉这样特别具体的情绪。它不仅是现代音乐中的杰作,在自古以来的室内乐作品中,尤其对单簧管这种乐器的性格挖掘,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中所表现的那种苍凉中的虔诚,实在可与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成姐妹篇。这首作品是梅西安所钟情的有关鸟的意象的真正确立,它的第一乐章标题是“水晶的礼拜”,以各种各样鸟在晨光中苏醒为开端,那些鸟的翅膀划破沉寂的空气。这些鸟显然是人的命运各种形态的投射,它们被阴郁而又慵懒的背景所包围,呈示着苦难,等待第二乐章的天使来宣告世界末日中的拯救。
郑明勋
(韩语: 정명훈/Chung Myung-whun,1953年1月22日出生)是韩国的指挥家。他指挥过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交响乐团,如维也纳爱乐乐团。郑明勋在法国和意大利极有声望。
职业生涯:
1960年 与汉城爱乐乐团合作时首次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
1978年 结束指挥学习后移居美国,在指挥家朱里尼底下担任洛杉矶爱乐乐团助理指挥,不久又升任为副指挥
1983年 举家移居欧洲
1984年到1990年被任命为萨尔布吕肯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从那以后,他在欧美许多著名乐团中担任过指挥,如: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巴黎交响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北美,他曾应邀指挥过波士顿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纽约爱乐和费城乐团。
1986年 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会上首次登台,曲目是威尔第的歌剧《西蒙·波卡涅拉》
1987年至1992年间 担任佛罗伦萨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
1987年至1988年,他获得意大利”Premio
Abbiati”奖,并于第二年获得“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奖。
1989年5月 成为法国巴士底歌剧院音乐总监。这是他事业上的重要起点。
1990年 开始与德国唱片公司合作录制唱片。
1991年 被法国剧院协会和音乐评论会选为“年度艺术家”。
1992年 郑明勋和他的姐妹们成为联合国药物控制工程的亲善大使,以推进全世界反毒品工程的推广。
1995年12月,郑明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评为“年度风云人物”,并以其突出贡献被韩国政府授于最高文化奖。如今他是“韩国名誉文化大使”。
1997年10月到罗马任职。
2001年4月起 担任东京爱乐乐团特别艺术顾问。
2005年上半年 获“韩国形象传播奠基奖”。
陈其钢,
祖籍:浙江台州
1951 年 8 月 28
日出生在上海,脱胎于艺术家庭的熏陶与良好培养。中学时代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单簧管,后曾历任省级管弦乐团演奏员及指挥,作曲等。
1977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事罗忠熔先生。
1983 以全优成绩毕业。同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教育部出国研究生,次年赴法国深造。
1984-1988 获当代音乐大师梅湘(梅西安)赏识,破例纳为关门入室弟子。并同时亲炙 I.Malec,
C.Ballif,B.Jolas等巴黎高等音乐学院名师。连续四年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
1988 以"优秀"成绩相继取得巴黎大学(Sorbonne)硕士学位和巴黎音乐师范学院高级 作曲文凭。
1987和1991 连续两次为法国现代音乐研究所作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