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玉龙访谈

(2010-03-07 20:20:24)
标签:

杂谈

分类: 论文、杂谈、随笔、呓语

赵玉龙访谈

“游”在艺术

——赵玉龙访谈

玉龙与我师出同门,拜在著名画家李明晓先生的门下,长我一届,又长我一岁,因此欣然尊他为师兄。玉龙师兄出生在白山黑水间的大兴安岭的脚下,拥有北方汉子的豪爽,一如那里的土地一样宽广,这种气息也深深的烙在了他的画上,让我们一眼就能认出了他的面貌。21世纪初他来到上海,与众多在上海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一样他对艺术是执著的,视野是开阔的,对艺术的理想怀有一份深厚的虔诚。他也是超脱的,在与艺术同道的交流中常常会开玩笑似的说要与艺术,与他的绘画共生死。近几年他在东西方绘画的学习中糅合东方哲学理念形成了自己抽象表现主义的风貌。在六月的某天我来到了他位于上海普陀区梅岭支路的工作室,走进工作室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油彩的味道,在他不小的三间房中,作品就占了一间房,其余的两间也放着完成和未完成的作品,有油画、水墨、综合材料……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中开始了这次访谈。

徐增英(画家、自由撰稿人以下简称徐):“玉龙师兄你最近的油画作品黑白对比强烈了,而且逸笔草草,大有写意的味道。”

赵玉龙(著名画家,以下简称赵):“我比较喜欢伦勃朗的画,他的油画、素描、铜版画我都很喜欢,我现在的画就吸收了伦勃朗的风格,学习他油画中处理光的感觉,他的好多光是自己设的,我也这样做,但我的光更像中国山水画中的处理。”

徐:“你画面的感觉很像石涛、八大山人,追求的是空灵。”

赵:“中国古典画家中我喜欢石涛、八大还有郭熙,现代的黄宾虹也看,看过他的手稿,但借鉴的不多。”

徐:“他的手稿都是毛笔勾勒的线稿。”

赵:“很震撼,画的很真诚也不刻意追求画面效果,像说话那样说的很实在!”

徐:“你现在的抽象作品大部分是在上海完成的吧?”

赵:“是的!我从黑龙江到上海就是想画抽象画。”

徐:“上海是中国抽象艺术的重镇。”

赵:“我毕业后想去北京、上海,还准备去深圳、广州那边,后来从北京到了上海我就没有走,我先在上海呆了十几天,半个月吧,感觉挺好!而且有画抽象的就留下了,我上学的时候就喜欢画抽象的,画表现的东西。记得读大学时课堂上我在临摹马蒂斯的画,老师就对我讲你怎么画那个?那个现在不能画,你上学时还是要练些基本功的”

徐:“哦!那时美院的老师教学上还是很僵化的,认为很写实的训练就是基本功。”

赵:“当时我就问老师什么是基本功?我认为这个就是基本功,他已经成功了,我站在他的高度继续走下去,我认为这就是基本功,当时我也很直,对他说按你的说法,我们画一辈子的画也达不到达芬奇的境界,也当然达不到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水平。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直接借鉴。当时画室有一面墙是空的,我就把我的画挂在上面,让他们看看。”

徐:“你还是有一股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很可贵!”

赵:“我刚来上海的时候,前几年也没怎么画,在一个中专做老师,也不去看展览,那时状态也不好。03年才慢慢开始画,也调动了工作,读了艺术硕士在东华碰到了李明晓老师和胡伟达老师,胡老师是画抽象画的,对我影响很大,毕业展的时候李老师说你应该转弯了,意思让我看一些石涛的画,我的画里面有石涛的影子。我以前就喜欢石涛、八大的画,上学的时候喜欢八大的画,石涛的还有点看不懂。像八大的花鸟很简洁,然后表现也很直接,我很喜欢这些东西。也受到庄子的影响画了《游》系列,还画了《觉》系列是受到佛家的影响”

徐:“对啊!传统的文化和理念是我们艺术创作的一个源泉。”

赵:“原本想画完《游》再画《觉》,但后来感觉意识到了,就一起画吧!然后两个系列互补融合在一起就叫《后觉》,但这还在思考中。”

徐:“你的创作像中国禅宗是先悟后觉的过程。”

赵:“是的!最近一年我看了佛经一类的书,对佛有了很了些的认识,这是一个大智慧、大境界,他会告诉你很多很多,很多画画的法则。其实我们画画是离宗教的理解最接近的,包括传统的儒、释、道。这三者以儒家的温、良、恭、俭、让为基础、三者联系密切,是不可分开的,是互补的。”

徐:“师兄!你画面中激情挥洒还有波洛克的影子吧?”

赵:“是的,波洛克是满幅的滴洒充满了整个画面,但我只是局部,他是把滴洒做为画面的主要语言,而我只是画面中的一个元素,因此在我的画面中部分是保留的,大部分要处理。”

徐:“中国的绘画很重视虚的处理。也就是你在谈绘画时讲到的混沌的那一块。”

赵:“对,不求甚解。”

徐:“但这一块也是充满想象力的地方。”

赵:“这是实从虚处看,虚从实处要嘛!所以我的画面将来可能形象的东西越来越少,趋于简洁。我画的《净》系列就是追求净、简单、纯粹,就是有也是虚幻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大兴安岭脚下,内蒙古高原旁,松嫩平原的北边,看惯了白山黑水、宽广的土地,这种苍茫大气的感觉对我影响很大,我认为艺术也因该这样,我的骨子里也有这种情怀,对着这种情怀曾经迷失过,现在找到了,它就在我身边,身处这种环境就象庄子的逍遥游,太伟大了!这种 ‘游’我理解的不仅仅是自由而是一种宽广、广阔地领域,是宇宙间、精神世界的驰骋。中国的山水就是表现这种道家的‘游’而且在不断的发展,我比较喜欢唐宋时期的山水画,后来一直到明清模古性就太强,不太喜欢。”

徐:“而石涛、八大等破除了这种风气。”

赵:“石涛、八大社会地位从高处跌到低处,生活的颠沛流离,跌宕的人生阅历也成就了他们。看了他们的画很受启发,因此我也把他们山水的虚实处理借鉴过来,也喜欢伦勃朗的线条处理和马蒂斯画面的张狂,看了很喜欢,伦勃朗光的处理我借鉴很多,而且他的光多为背光。在学习借鉴上赵无极先生说的好:他说‘西方大师你喜欢谁就学谁,中国大师你喜欢谁就学谁,你也不要怕像他们,时间长了你就会自然融合,慢慢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他给我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他自己本来跟林风眠先生学,后来有一段时间跟克利挺像,后来又结合中国的山水,他也喜欢唐宋的山水。中国的传统艺术我还喜欢书法,喜欢草书,但我不会写书法,怕掉在圈里出不来,喜欢看,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根是相同的,如果你意识到了这个你就会看到本质的东西。也会自然的把书法的线条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

赵玉龙访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黑色的天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