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整理:默读与浏览
(2011-05-02 16:21: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教学档案 |
默读——让阅读教学无声胜有声
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就是默读。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默读,是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使心灵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和舒朗。默读其实是快乐的心灵之旅!
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俯瞰全篇,把握课文的大意和布局谋篇。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
默读,要讲究方法,要形成好的习惯。默读的基本方法和习惯有:①动眼不动嘴。凡是动嘴的默读不是真默读,而是“默朗读”,那是很难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质量的。②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是促进默读深人的基本方法。③边读边画。“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提高思考的质量。④“一目十行”。默读既要会精读,又要会速读。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我们比较重视“咬文嚼字”,但却忽视“一目十行”。信息时代对速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也要有一定的速读,“一目十行”的功用已越来越显著,因此尤须予以重视。
默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种:
(1)间读法。默读一篇文章,如遇到生字新词或不懂的句子,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这就叫做间读。默读完一层或一段文章之后,需要想想它的主要意思,就要运用间读的方法。
(2)浏览法。通过粗略的默读,了解文章的大意,这就是浏览。一般在学完课文以后,在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时,就要运用这种方法。
(5)跳读法。在初步理解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为了深入研究某些句段的含义和写作方法,就可以运用跳读法,集中精力默读重点句段。
(4)参阅法。文章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段,默读时需要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参看有关书籍和资料,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是参阅法。
(5)重读法。有些文章读了一遍以后,还不能领会意思,需要再读一遍或多遍,这就是重读。凡是要熟读和背诵的课文都可以运用重读法。
(6)品读法。文章中有些词句或段落含义深刻,能突出表现中心思想。默读时就要运用品读法,认真品味,反复推敲,真正弄懂弄通。
(7)勾画法。一边默读文章,一边运用各种符号,对生字新词、妙语佳句或重点段落进行勾画,作出标记。运用勾画法,有利于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8)批注法。默读时,随时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书眉上或文章空白处,这就是批注法。如给课文列小标题,归纳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或者理解重点词、句、段的含义时,都可以运用批注法。
默读是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意境,是一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默契……可以获得一种如饮甘醇,久而弥笃的味儿;一种萦绕心头而又妙不可言的味儿。
可谓于无声处听欢歌!
“大音希声,大象希形”,一堂语文课,应该形成有静有动、动静搭配这样一个组合过程。静是一种体会,更是一种境界。苏轼说:“夫人之动,以静为主,神以静合,心以静充,志与静宁,虚以静明。”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去领略、思考和感悟。课堂只有多一些宁静的空间,才会有无声胜有声的精彩,才会变得更加美丽。让默读不再“沉默”下去。
浏览遍照。——《淮南子·原道训》
他通常在早晨喝咖啡的时候浏览五六种报纸
注音:liú lǎn
浏览大致分为扫描式和跳读式两种。扫描式,要求在阅读中一目数行,迅速扫视,摘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如读前言、目录、结束语等。跳读式,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舍弃一部分不读,只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如读标题、图表、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语等,以用于查找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