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锋医生在“系统医学论”中提到:“好的治疗应该是个体化的”,非常认同。医疗不是流水作业线,人不是机器,而是最具复杂结构的生物体,且分男女老少、高矮胖瘦、时季地域,故诊治是需要个体化量体裁衣的,治疗量因人而易,随时调整。
2019年3月老妈住院诊断:冠心病 心律紊乱
慢性心力衰竭,心输出功能只有40%,医生考虑要装心脏起搏器,经谈话征询意见,鉴于老妈没有经过正规抗心衰治疗,医生建议先正规抗心衰治疗,三个月后复查,心脏功能若无改善再装。谢天谢地,有了这缓冲之际,感到万幸。争取最好不装,90多岁的人,还要受这有创之罪,万一不理想呢?
遵医嘱服降压和抗心律失常药,观察血压心律就成每天必做的事。经一段时间治疗,老妈心慌气喘症状好转。但是心律减慢,每分钟只有44-46次 ,特别是夜间安静状态下,腕表监测仪多半是红色预警提示。是倍他乐克药物副作用,过慢就不安全了。咨询心内科医生意见是:药不能停,建议再减半量,大倍四分之一片,心律保证在50次以上。回来我想,大倍半片25毫克减成12.5毫克,减量是不是有点快?正面的疗效刚刚才见,再减半,药量少了,疗效还能保证吗?可是不减也不行,心律再慢下去随时有停搏危险,那装起搏器就刻不容缓。左右为难,若有递减过渡的办法就好了。可这半片药除了对半分,实在不好减,关键不好剪,要不然剪碎,剂量就不准了。情急之下,想起来还有剂型不同的小倍,25毫克一片,也来它四分之一片,加上这6毫克,总量就是18毫克。比多的少,比少的多,折中剂量,起到递减作用。于是就按自己想的这么干了。嘿!有效,心律提上来,达到50次以上,血压也稳定正常,这下放心了。既保证了治疗作用,也预防药物副作用带来的危害。这是老妈的个体剂量,靠摸索,逐步减量,慢慢适应。现在已经减到四分之一维持量,治疗观察一年半多,疗效不错。
过了三个月,老妈疗效挺好,没有着急复查,去一趟医院也不容易,感觉没什么特别,就先这么维持着,装起搏器的事就搁一边了。完全遵医嘱的事,我有时也会打个折扣,能少折腾就尽量少折腾,延缓一下,疾病恢复和转归也给它个缓慢过程和时间。2019年8月,出院半年后,才去医院复查,心输出功能恢复到51%。医师说恢复很理想。好得很!不急于有创治疗,先用药物调试,根据个体慢慢摸索调整到适合剂量,少受一罪,不用装起搏器了。 由此可见,个体化剂量很重要,尤其是老年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