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衰退,随着年龄增长越发明显。人人都在设法与此作顽强的抗衡,虽说有点像唐吉可德那样可笑,但抗衡总比坐等待毙、举手投降要好。学英语记单词、学诗词作对联、学唱歌记歌词、猜谜语做数独、写博客学写作,都是有效抗衡方法。写博是无声的说话,除了学习、交流、展示、宣泄、倾吐自需作用,还有记录查询、帮助记忆的功能,发现还有分享和相互启示的效果。学习着、训练着、分享着、快乐着。。。
5月10日双休日,战友聚会,娜说她忘性大的笑话,盯着眼前毛绒绒的水果,楞是叫不上名称,呆想半天,忍不住扭头问身边的老公:这叫啥?老公瞬间也被问楞住了,想了十几秒,一击掌“猕猴桃”破口而出,像攻破堡垒般兴奋。娜无所顾忌,边说边哈哈大笑,逗乐了一屋的人。
5月11日母亲节那天,老妈让我洗菜,用手比划着尖尖叶子、长长梗子的蔬菜“洗一下这个”“什么?”“这个。。。”半天叫不出名,我反过来试问:“是空心菜吧?”她点点头说,“瞧我这记性。。。”。还有一回,ZB来找老同学玩,三人坐着聊天。说到一位同学,打牌老是吃苍蝇,在班上教大家跳小拉,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于是,三人坐在那里敲着额头、拍着脑袋慢慢地想啊想、互相启发着。我先想起一个姓,P想起最后一个字:叫什么寿的。七拼八凑终于想出来了!好似攀越了一座山,三人哈哈大笑。于是似乎明白了:想不起来也要硬想,说不出来也要慢慢想着说,写不出来更要随录随记随写。
作者濮实在2014年第9期《读者》发表一篇文章:“我在剑桥学说话”,读后颇受益。和作者有着同样的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溜无言。说写不能精准,表达语言受肚里墨水和记忆力的限制,想说而说不出、说不准、说不全,因此有时为此苦恼。
近期参与编写院史,遇到此类问题。需要参考往日大事记,偏偏节骨眼上的文字缺失,没记全,不详细,不能提供细节,不能给予一定帮助。悔不该当初偷懒,该多写几笔而省略掉,给后面带来麻烦。因此,感觉学习说话,详细精准记录是多么重要,帮助回忆能起到不小的作用。学习摘录该文以作备忘(有删减)
《我在剑桥学说话》
——濮实
“三人行,必有我师”已经不太准确,因为事实上每个人都一定是你的老师。
语言能力决定发展潜力
有一位作家我非常敬重,他教学之外以写作为主业。学到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语言的准确性。
我意识到自己使用语言的时候是多么不准确——我经常用“这个”“那个”来指代事物,描述方位时就说“这边”或“那边”,描述距离就用“不远”或“比较远”。每到这时候,他都会让我解释清楚到底是哪个,到底在哪边,到底有多远。
他在陈述的时候会说得非常准确,很少用代词,语言很少有歧义。想想自己有时候见到不认识的词都懒得查一下,有时候说不清楚的事情就干脆放弃不讲,有时候觉得没必要什么东西都知道名字,反正当面一比划或者用手一指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想来,自己的写作不能很快提高,这真没法怪别人。之前学英语时到处找方法、找技巧,殊不知捷径就在于这种日常的积累和准确使用语言的意识。
遇到这样一位作家后,我才看到了什么叫真功夫,什么叫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叫“读者意识”。要有“读者意识”,要从读者的角度看自己有没有写清楚。其实只有在真的被人从每句话、每个词中挑出问题的时候,你才会真正明白到底什么是“读者意识”。
平时即便有人说你写得不清楚,也很难会像这样告诉你为什么不清楚,哪里不清楚,怎样才能更清楚。能给出这样精准的反馈,需要的不只是耐心,还要有足够强的表达力和解释能力。
英语的确是工具,但恰恰是这个工具,如果你掌握得好,它就可以给你打开很多扇大门,通向很多不同的世界;如果掌握得不好,就没有办法准确地表达自己,就不能让别人领会你的意思,也就没有办法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英语世界使用英语是这个道理,在中国使用中文也是一样的道理。看上去貌似人人都会说中文,人人都会写汉字,但事实上用中文上街问路和做公共演讲,用汉字聊QQ和写文章,这是有天壤之别的。
克林肯博格传授非虚构写作时,在《人文学科不该成为冷门》里写道“不会写作的人,他们能够组合起一串串术语,堆砌起大段大段腹语般的句子结构。他们能够围绕碰巧得到的主题和意识形态概念四散转移,而仅仅这么做就能得到好成绩。但说到清晰、简洁的写作,毫无障碍地阐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描述身边的世界——做不到。”
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并让别人明白,这件看似简单的事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在现代社会里,使用语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潜力。
有辩才一定是人才。但不论是口头语言表达还是书面写作,能够找到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这是在现代社会立足所必需的能力。
写作是一项基本技能
写作本身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愉悦感。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也看到过、经历过,但是看到作家亲笔写出那些经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彼此保存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也为他人贡献出了很多好的故事和想法。
对于作者本人来讲,写作会让人变得更精确,更注重细节,更刨根问底,更真切地关注他人。写作可以把私人的记忆变成群体共享的身份认同,可以把会流走的过去变成凝固不变的历史。即便是非职业化的写作,比如日常的邮件,如果能写得漂亮,也会让人欣赏和感动。所有这些文字,其实都不是浮于生活表面的一层薄薄的纸。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可以不夸张地说:文字即是人的思想,是生活本身。
克林肯博格说:写作“没有人找得到一种为这种能力定价的方法。。。。。。但每一个拥有它的人——不论如何、何时获得——都知道,这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财富”。
写作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怡情的艺术活动。正相反,写作,以及口头表达,是每个人日常都会用到的一项技能。
从教育的角度看,人们接受的教育最基础的是读写能力。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往往取决于书写历史的人是如何叙述的,而叙述即是用语言表达。那些影响过人类社会发展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給他人。语言的作用不可低估,语言表达能力是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读者意识”也并非只是说作家和普通读者的关系。在广义上看,我们表达任何信息,接受信息者都是我们的“读者”,无论你的读者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话
“读者意识”其实讲的就是怎样获得读者的信任:如果你的表达中很多地方都模糊、有歧义,那么对方接受不到你想表达的真实意思,可能就不再信任你,从而放弃阅读。。。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就像作者和读者间的信任一样,如果表达不准确、不合适、不得体,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直接的影响。
有时候我们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想一想,你真的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吗?很多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但同时,可能很多时候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有时候看到一句话会突然觉得这就是自己长久以来想说却说不出来的。
一个会使用语言的人,一个能够准确使用大量词汇的人,就有能力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这样的能力,会让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身边接触到的人,这些人在不经意间展示出来的经验和学识,让人相信真正的教育是靠师长的言传身教。往往真正的学习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是通过朴素的日常语言引发的感悟和思考。
——摘录于2014年第9期《读者》
三月的季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