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最终应该是理性化组合的结果,写生味十足的所谓国画是不能被称作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画的。
面对自然的写生,其目的是为创作准备素材,而不是为了彰显笔墨。写生应该是对自然物象的解读与梳理,而不是急于求成的表现。表现应该是画室里的事情,应把写生看作从自然中获取营养的过程。写生的收获不是看带回家多少写生稿,而是看画家清理了物象多少关系。画家每次面对自然的物象都应视自己为学童,不能带有偏见,甚至成见。只有这样,画家才能保持好奇心,才能避免原地打转,获得提高。
观察与写生的关系有如读书与记笔记的关系。观察就是读,把要表现的自然物象当书来读,一章一节,逐字逐句地精读,并圈点出令自己感动的内容。还要借鉴摄影的手法,把镜头在局部和整体间来回地拉,实现从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的多次反复,才能提炼出自然物象生命化的特征,画家才能与自然物象同呼吸,为“记笔记”准备好内容。记,不仅是记取读的结果,事实上又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画家才能真正完成对自然物象的取舍。重复的读一次让画家带着问题再次观察的机会。而带着问题的观察,会深刻而富有成效,这时画家才能真正理解古人所谓“五日一石,十日一水”。
写生之于中国画家其地位亦等同于对碑帖的临习,写生不仅可以让画家获得绘画的题材,它甚至可以直接给画家提示创作手段。然而,提示终究是提示,画家要准备好了丰富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后,才能解读这种提示。学养与眼界又不能仅仅局限在中国画的范畴之内,画家应尽可能地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方法,如此画家才能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
中国画无非就是点、线、面的组合,只因绘画科目不同而选择有所侧重。。。个性化的观察决定个性化的表现,而个性化的表现将最终决定个性化的风格。由此不难看出个性化的观察对画家个性化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高明的画家在观察与写生上就已经高明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