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生手记》摘要

(2013-01-25 17:02:05)
分类: 读书笔记

    偶尔在《扬子晚报》的连载版上发现《重生手记》这篇文章,作者是凌志军。是标题吸引了我,从第11篇开始看,然后在一堆旧报纸中顺着时间往前翻看,一直翻到2012年12月31日的第一篇止。收集好连续看完,感觉是篇好文章。于是关注下一篇连载,却在第11篇嘎然而止,差一点与其失之交臂。吊起的胃口不满足,准备网购此书。

    凌志军是个记者,2007年被诊断为肿瘤,京沪大医院名医会诊一致判定他活不过三个月。他调整心态积极搜集诊疗信息,甄别真伪,观察病友的成败,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他虽是个案,但说这些话无不在理。最新在博友宁姐姐那里看到一篇转载的文章,说一个癌症患者花光所有积蓄外出旅游,回来后病症自然缓解。听到的已经远不止这些。癌症的发病、治疗和康复是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这不仅仅局限于医院的医生,还有患者及未病的人。这两案例对于已病或未病的人可能会有所启发或有一点帮助。把11篇连载作一些摘录如下。(有删减)

    第一篇标题:死到临头,我竟能说服自己酣睡一晚。

    灾难是突然降临的,就像晴天霹雳,让我和家人措手不及。我对自己身体一向自信。这不仅因为每年一次的体检指标都正常,还因为我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比如从不抽烟、酗酒。而且我还是个喜欢运动的人,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当医生宣布肿瘤的时候,我生平第一次感到与死亡如此接近!

后来我渐渐知道:患者中有很多人并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错误的治疗。

    第二篇标题:检查报告中“转移瘤”的结论让我们分外紧张。

    有一会儿,我开始怨天尤人,还埋怨自己。我沉浸在一连串的“为什么”中,情绪低沉。好几个月后我才明白,这种怨天尤人自责自悔的情绪非常有害。它和恐惧、急躁并列,可以算作最糟糕的三大心理特征,也是康复之路上危险的陷阱。

这些年里每完成一本书,总是意味着从肉体到精神的极度疲劳,这是我最艰苦、最熬人的一次写作,我已经没有休息日地工作了12个月,我一定是累坏了。(旁白分析:前面提到的健康自信,但忽略了这点,疲劳降低了他的免疫功能,身体不能及时修复,于是出问题了。这一定是他得病的主要原因)

    癌症留给人的印象:人是如此渺小,癌的力量又是如此强大。癌症的发病率在迅速增加,越来越逼近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似乎也在助长这种势头。

    第五篇标题: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这简直太像一份生命的试卷了,每一道都是必答题。你可以回答“是”或“否”——听从医生的劝告、或者追随自己的意愿。只不过判官最终给予你的裁决将不是“对”或“错”。而是“生”和“死”,抑或“生不如死”。

作为患者,要想不犯错误并不容易,在打击袭来时,我们都会惶惑不安,还会无所适从。。。。。。即使是最具大智大勇和独立精神的人,也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看清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医生有许多话很权威,也很有意义。不过,我还注意到,医生也有很多话并没有真正的价值。这些话里传达的信息常常引起我们的过分依赖,甚至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以至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走去。我们却还以为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由于我没有听从医生劝告立即手术,所以有机会看到另一种结果。我已经跨过医生所谓的“死亡预告期”,不仅什么都没有发生,而且还能清晰地感到头部病灶带来的不适减轻了。

    我只是坚信,病人千差万别,肿瘤性质更是大相径庭,一律选择某些治疗方式,或者一律拒绝,都有可能导致你走向错误的方向。

    请记住,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我们的腰包救命。

    第六篇标题:我停了一种抗癌新药,高烧竟然退了。

    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自己应当做什么,那么至少应当确定自己不做什么,“不做什么”就是不要让自己做一些错误的事。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不是你的疾病让你一步步走向死亡,而是你在疾病面前选择的一个又一个错误让你走向死亡。

(寻找最好的医生,提供最好的治疗)“最好的”不是“最昂贵的”而是“最合适的”;不是“最有名的”,而是“最有效的”。

    凭什么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呢?凭我给自己规定的10条原则。

1、不让医生的话左右自己的心情——不论是乐观的话还是悲观的话。

尽可能仔细、客观地体会自己身体的变化。

记住每个医生都有犯错误的可能,也会有失败的病例。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调查,对其医术和医德做出评估,以确定医生的可信度。

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与自己疾病有关的信息。

把所有信息综合在一起,判断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哪些有可能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事应当尽快去做,哪些事应当暂缓和等待,哪些事根本不能做。

对那些正面作用很小,副作用很大的治疗措施,特别慎重。

对那些不能肯定有正面效果、却肯定会带来副作用的治疗措施,更要慎重。

对那些有明显或潜在利害关联的医生提出的治疗建议,保持警惕。

对那些特别关心你的身份和钱包的医生提出的治疗建议,冷静面对。

10  对那些名气虽大却过于自信轻率的医生,切不可盲目追随。

    在选择医生、药品、和治疗手段时,我们必须明白“不惜一切代价”的冲动常常诱使我们犯错误,而冷静和理智是我们不犯错误的前提。

同时我们还必须记住,最激进、最先进、最昂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第七篇标题:让你感觉不到的“敌人”才是最危险的

    第八篇标题:化疗是把双刃剑,所以我坚决不做化疗。

    第九篇标题:癌症患者尽可能避免“过度治疗”有助于存活。

    有一项统计,由于过度和不合理的治疗“致使至少15%的患者加速死亡”

我们当然可以说“我很坚强,无论多么痛苦的治疗我都能抗。”我对自己说个没完,主要目的不是激励自己“坚强地面对死亡”而是提醒自己赢得更多的活的机会。

    我想说的是,假如我的“坚强意志”不是被用来对付癌症的,而是被用来与“过度治疗”作斗争呢?也许,我的“坚强意志”不仅不能遏制癌细胞的扩散,反而成了“过度治疗”的怂恿者,进而与癌细胞沆瀣一气,里应外合,让我的“赢弱身体”更加赢弱呢?

    很显然,对患者来说,仅仅凭“坚强”是不够的,还应当是一个聪明的患者。

    第十篇标题:战胜癌症的武器是身体元气,而不是“特效药”。

   “癌症是有可能自愈的”。有10%的自愈率。

    有一种最自然也最普遍的心理状态,就是过高地估计医生的力量和药物的作用,过低地估计自己身体的力量。

    人体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它有着一套自我修复系统。。。。。。人体内还有一套完整的防卫机构——免疫系统。

患者和健康人的最大区别,不是患者身上有癌细胞,而人家没有,——事实上每个人都会产生癌细胞,而患者的免疫系统不够强大不够活跃不够和谐,因而被癌细胞钻了空子。

    抵御癌症的最好武器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而不是什么特效药。患者最重要的任务,应当是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促使自身的免疫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就像美国癌症协会的预言:人类最终消灭恶性肿瘤不是依赖化学药物和放射线,而是要依靠促使机体内的免疫和谐。

   第十一篇标题:“量力祛邪,尽力扶正”是我抗癌的基本原则

    有三项基本原则是我几年来的切身感受,我一直把它们铺垫在内心深处。

   我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念:这些原则虽然不会直接杀死癌细胞,却是我康复之路上最好航标。

   第一个原则: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不是绝症。

   第二个原则:要和平共处,不要你死我活。因为只有一种办法能够“把癌细胞斩尽杀绝”,那就是驱赶患者走上死亡——不分善恶地杀死所有细胞。

   第三个原则:量力祛邪,尽力扶正。

   希望与癌细胞握手言和,就必须改变我们生活中一切与此相悖的事。过度治疗是不当治疗,所以,当我们选择治疗方案时,必须保持高度警觉。不仅要了解它的疗效,尤其要明白它的副作用,不仅了解它的治愈率,尤其要了解它的“治死率”或者叫“伤害率”。

   手术基本上不会伤害患者的免疫系统和自我修复系统,虽然带来巨大痛苦,却能很快复原。化疗和放疗就不同了,它对人体的伤害是更深层次的也更长远。其中最要命的就是破坏免疫系统和自我修复系统,还有新陈代谢的能力,因之造成几乎无法逆转的损害。恰恰是这种损害,使我们失去对付癌细胞的最重要的基础。

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遵循一个原则“量力祛邪,尽力扶正”。概括如下:

   首先,不管使用哪种治疗手段祛邪,都只能把它作为辅助手段,而不能设想取代自己身体的免疫能力和修复能力。

   其次,对所有以“祛邪”为目的的治疗,都必须特别谨慎。有一个前提,不能损害我的免疫机能,也不能阻碍我以更健康、更符合人之本性的方式——比如饮食和睡眠,恢复和增强免疫力。

   第三,对那些虽不能直接“祛邪”,但却有可能“扶正”的办法,须以更积极、更有耐心的态度去做。

   针对慢性病的观点叫做“三分治,七分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点逆向思维
后一篇:仿填轱辘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