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贵州,时间在9月11日。有人说这日子挑得不太好,911不要赶上什么麻烦。领队说麻烦有一点,安检更严些罢了,不做贼心不虚。可不是,南京是这样,从头刷到尾,连鞋也不放过,我那装相机和平板电脑的包就过了两回。
可到贵州不是这样。跟同行的C主任说,机票拿手上,托运的行李在出口要例行检查,防止错拿或顺手牵羊。然而却没有,出口直接放行,没人过问盘查行李是否是你的。返程时安检都没刷,直接摆手让通过,感觉他们有相面术,看到面善的都不用查。贵州安检不严这是第一印象。除却工作原则先不谈,反过来看,贵州人纯朴善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没有,不把人想的那么坏,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和提防,该是一种多么理想的大同境界。
坐车上,一路除去看风景拍照外,就是听地导小郭对贵州的介绍。这些介绍很生动,对贵州了解也很重要。生怕忘记,她一边讲,我一边记,用手机的记事本记下不少。整理一下,于是有了道听途说贵州的粗略印象。
贵州地处高原山区,开门见山。有形容“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的说法。由此带来“两少一多”,即自行车少,空调少,“喇叭花”多,这喇叭花不是指真的花,而是指形状像喇叭花的小背篓。
地无三尺平。房屋建在山坡上,栋与栋的间距很近,两栋楼的人都能隔窗对话。道路起起伏伏,出门要爬坡。骑自行车太费力,所以少见,多见是动力车和助力车。
天无三日晴。一年365天,贵州有280天是阴雨天,湿度大。我们在的那几天,头两天是阴雨,后两天出太阳了。下雨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看黄果树的大瀑布水量大了,听一些摄影专家说,来过多次没遇见过这么大的水,那瀑布宏大壮观啊!坏处是水太大,有危险因素,以至于封锁了平时开放的水帘洞景观。贵州常年气温在25度左右,夏天凉快,适宜避暑,所以空调少。经导游这么一说,我就在大街上注意看了,高楼外墙悬吊的空调确实少。但到冬天就很难受,少见太阳,湿冷湿冷的。当地人喜欢食辣子,吃狗肉,除湿祛寒。据一同事观察,贵州女的肥胖者少,多瘦瘦小小身材,属于很玲珑的那种。看过了,水果摊上卖的应季水果——葡萄,都比一般的要小一号,那是日照少的原因。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导游说,贵州人是不讲方向的。你若问路,贵州人不会告诉你东南西北方向,只告诉你朝左朝右拐弯。他们只指左右不晓南北。只因天阴少阳,无法明指方向。所以在当地购买住房也是不讲朝向的。
人无三分银。是讲贵州以往的贫穷,大山里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云贵高原崇山峻林,交通物流不便,带来出行的阻隔,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原始生态的环境,因此人也像石头一样淳朴。山地土层很薄,绿色植物覆盖浅显。山坡上可见梯田,平坦处可见稻田,最多的是见缝插针种植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在内地扶贫对口支援下(宁波),基础建设、旅游业在贵州得到较快发展。高速公路、穿山隧道、高架桥梁把山里山外连接在一起。大山里的许多人已经陆续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同时也把外面的精彩带回到大山里来。到过的遵义市,街道干净整洁,环境优雅,人们安宁祥和,安居乐业。兴义市是中小新兴城市,胡主席曾在这里工作过,当地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让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如今的贵州虽比不上内地的富裕,但人有三分银是不止的,估摸着至少有五六分。
这是我在短短的几天里,对贵州的粗略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