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看这两个词没有关联,不会引起联想,起码我是这样。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搞卫生、去掉,大众化造句“扫除害人精”“扫除垃圾”最普遍,再也想不到能连上“红地毯”。
看过曲黎敏《从字到人》一书,对“扫除”原意颠覆性的概念有了理解。“除”在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里找不到更详细的解释。许是我孤陋寡闻,汉字怎么演变成现在这样,知道的太少。就算我的读书笔记,愿意把这两词关联的演变过程贩过来。(黑体字为摘录,有缩减)
迎接贵宾时都会铺红地毯,这是古代“扫除”礼仪的一种现代版。扫除其实扫的是台阶。
“扫除”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大礼仪。什么情况下要扫除?一般是过节或来贵客时。“除”字左边即及从阜部,阜部代表山,篆体左耳旁部首横过来看是山的形状,为山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台阶。此台阶并非上下楼梯的台阶之意,含义是迎接贵宾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姿态。
有个小故事:刘邦登位前是个江湖混混,其父刘太公嫌他没出息,屡次拿他和兄长比较。刘邦深感烦恼,后励精图治,成就一番事业。当上皇帝后,父子间从不受拘束。有人进言刘太公,认为他应该对这个皇帝儿子有所恭敬。刘太公颇感发愁,不知怎样做才能既合乎礼仪又不丢自己当父亲的面子。有人出主意,下次等刘邦来时,表现出一个尊敬儿子的姿态即可。当刘邦来探望父亲时,刘太公作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动作——他扛着把扫把出来了。
刘太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迎接贵客时一定要把地打扫干净,而扫台阶时,主人是低头退行,以示谦卑。
所以,“扫除”的真正含义是表示对贵客的尊敬,这种习俗延续了数千年。到了现代,迎接贵宾时铺上红地毯,其实就是“扫除”礼仪在现代的一种变体版,是尊重客人的意思。
“扫除”的真正含义是表示对贵客的尊敬,可以和红地毯相提并论,划上等号,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习俗,我却不知道,汗颜啊。学后而知不足。然而,我却有了新的想法,想到什么呢?建议新浪博客或西祠胡同讨论版的表情、道具可以增加一种新的花色了——扫帚。客人来访,除了敬茶外,还可以送上扫帚,不是扫地出门的意思,而是扫台阶,低头退行以示谦卑尊敬,像刘太公见皇帝一样。
开个玩笑,想想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