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逛苏州七里山塘

(2010-11-21 13:27:20)
标签:

杂谈

分类: 采风随笔

    此次外出因公务到苏州,七天里只得一天闲。忙里偷闲,逛了七里山塘。五年前曾来苏州,是陪老妈看望亲家,从火车站坐人力车前往。出阊门,沿途看见岸柳、翘檐、小桥、流水,美如画卷,有心停留照几张,无奈老妈的催促,不能如意,再来苏州看阊门成为一念想。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红楼梦》第一回里如此描写苏州:“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更具体的说到七里山塘:“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这次来苏州总算看到,如愿以偿了。苏州七里山塘确是个留连忘返的好地方。

    世博会上,中国馆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演示了古代繁华的市井文化,受到众多人喜爱。我没有到中国馆,所以没看到。江苏展馆把苏州七里山塘作为姑苏文化的一个浓缩而精致的窗口隆重推出,博得中外游人好评。在我意想中,苏州七里山塘应该就像是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沿着小桥流水街边的青石路,融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看着琳琅满目的繁华商铺,仿佛感觉时间倒回了几百年。

    山塘,自阊门向西迤逦至虎丘,河街并行,绵延七里。山塘的源头,是苏州刺史、诗人白居易的身影。这位唐代大诗人,在苏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时达一年零五个月。在任期间,在唐宝历元年(825年)凿河筑堤,筑开了一条七里春川,成就了苏州最重要的一条街衢。两岸人居兴旺,沿街商贾繁荣。千百年来留在山塘街上数不清的会馆、宅地、祠堂、坊表、墓冢、碑碣,给她以浓厚的历史底蕴。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熟知的老招牌:“乾生源”的糕点、“松鹤楼”的菜肴、“采芝斋”的糖果、“五芳斋”的粽子,还有古戏台的昆曲、精美的苏绣、绵软吴语的评弹,街头梨膏糖、糖稀画、捏面人等摊点前的民间艺人被好奇的人群围观着作艺。这是一幅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民居图,更是一幅繁荣昌盛的商业文明长卷。

    曾经的山塘,河面开阔似湖,遍生芰荷;两岸桃李芬芳,柳丝长垂;水陆往来频繁,晨夕市集繁忙。有道是:“七里笙歌长不断,多少浓荫覆画船”,唯有这样繁华的街道,才能引得康乾盛世的帝王十一次临幸驻跸而不过瘾,依模样在京城建一条苏州街方才尽兴。

    现在的山塘,从渡僧桥头一路向西。起始段商铺林立,旌旗招展,这半塘经过修缮出新,保留了街道的历史风情。一过新民桥,未经整修的另外半塘,保留了原始态,人声鼎沸,车马喧哗,摊铺密集,是充满了市井风情的生活街区,有着无数形形色色传说和故事。再往前,是名贤古迹最为密集的路段。到了西头,河面渐宽,一派宁静疏朗的山林风光,便是到虎丘山下了。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走到街的尽头,《红楼梦》中提到的葫芦庙,也就是普福禅寺也没来得及看,又留下一个念想。

    七里路,整整走过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直到今日,依然长堤垂柳,溪流映带。走进山塘,就像走进了遥远年代的历史长廊,走进了一处可以恣意吟唱的文化殿堂。七里山塘,有机会我还会再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拐枣(转贴)
后一篇:七里山塘照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