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体会

(2009-12-08 17:32:26)
标签:

杂谈

阅读

心得

分类: 读书笔记

   学习体会       我的读书经历

 

    小时候喜欢读童话和民间故事,那是做梦的时代,充满了幻想和憧憬,不自觉中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如饥似渴地读着从图书馆借来的《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等童话、神话,仿佛置身其中,做了不少梦。记得7岁的生日,老爸给我买了一套《格林童话》,喜欢得不得了。一套四册,玫瑰红的封面,里面许多精美的插图,令人过目难忘。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篇《玫瑰小姐》,公主被施魔法,千年古堡同她一起沉睡在密密匝匝的荆棘丛中,后来王子披荆斩棘救了公主。公主醒来,死而复生,沉睡的千年古堡也随之恢复了生机。古老童话为幼小心灵,播下了甄别美和恶的种子,邪恶可让人死亡,美丽能让人复活。相信正义战胜邪恶的力量无比神奇强大。

    少年时代,精神食粮匮乏。小学毕业后,无学可上。只能连篇累牍地看那时能看到的小说,《金光大道》《林海雪原》《战斗中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艳阳天》等等。厚厚的长篇小说,一本接一本看,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当然,为此也付出代价,眼睛近视日益加深。那时还喜欢在午间,在广播书场中收听长篇小说连播,《欧阳海》就是在广播中收听完的。说实话,那时的看书,似懂非懂。既是需求,又是无奈,不看书又能干什么?看书能够排遣精神上的空虚,至于看懂看不懂,又是另外一回事。关心的是书中主人翁的命运和情节变化,随着书中的主角喜而喜、忧而忧、悲而悲,很少联想自己或拓展到现实中。读后只留一个大概印象和故事梗概,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日渐淡忘。

    七十年代是读书的空白阶段。当兵,天南地北地像浮萍在飘,没有时间静下心、定下神来读书。尽管如此,仍保留着嗜书、购书的习惯。记得一九七三年,在上海花了22元津贴费,买下了全套鲁迅先生的著作单行本,堆起来有一尺多高。表姐对我当时的举动感到不可思议,花这么多钱买书值吗?我当时翻看了几本,小学时学过的课文“润土”就在里面,耳熟能详的“祥林嫂”也在里面,我有一种收藏的满足感。只是后来没有全看,这套书至今还在书柜中放着。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书价呈几何状态的飞速递增,让我感受到收藏的价值。买了戏曲总谱,大红的封面,鲜亮得很。听着半导体收音机里唱腔和音乐,看着手里的谱子和唱词,嘴里跟着哼哼,尽然能从头到尾能把一部部戏哼下来,包括过门。还有背诵《毛主席诗词》,从中学到一些有关诗词格律和词牌的知识。那个年代馈赠给我们。看得最多的是《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成段成篇地背下来。马列主义的书也是那时读得较多的书。参加过不少学习班,脱产学《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要学习这些大部头的政治理论专著,简直是一步登天,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难。“啃”着,听着,手下记着笔记。学得肤浅。作文摘、抄笔记、写心得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所获得的好处是:字练得日益规整流畅。

    八十年代初是我文化补习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自然科学的知识。数学从初中的一元二次方程式开始,学到函数和微积分,"萨英和科萨英"简直就像在听天书一样。外语从ABC开始补起。学习为考复训班,回炉重新锻造。记得82年在金华五中,脱产学数理化半年。那时我刚怀孕,心里盘算好了,学习、生产两不误,现在文化补习、通过考试,等年底生完孩子,来年再读书、深造、圆梦。我是挺着大肚子走进考场的,工作人员为我的精神所感动。只因底子太薄,基础太差,也可能因学习时辰不对,分散了精力,自己努力刻苦也不够,总之肚皮里墨水太少,羊水倒日渐增多,最终没能考上复训班,只能望“书”兴叹。“知识贫血”深深遗憾。我好歹还东拼西凑学到点皮毛,有人连这点机会都没有。倒是生孩子后,不甘心让孩子再走我辈之路,把上大学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有心趁着孩子年幼好塑造,从小培养读书的习惯。于是,以身作则,营造读书氛围,引导孩子逐渐养成阅读习惯,带孩子经常逛新华书店,以买书作为奖励手段,只要在学校得小红花,或考试得100分,就买书奖励。慢慢地给孩子洇染上爱书、阅读的文化气息。直到现在,我自己看到儿童书店里放着“孙幼军”(《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郑渊洁”(《皮皮鲁和鲁西西》的作者)等人写的童话书,都会忍不住翻两下。有一段时间还专门攻读有关“编织”和“裁剪”的书,可能是与做了母亲有关。这些与读书的话题似乎远了些。

    真正懂得读书,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好像人到不惑的年纪,才忽然回过神来。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是要顺应自然的,是有着春种秋收规律的,错过季节就难以补救,难以有丰硕的成果;读书是要有氛围的,要有师长循循善诱,我们在读书的季节遇上文革,遇上张铁生之流,没有人来指引我们如何读书,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不幸;最好的播种季节在春天,最好的读书黄金季节在青少年。我们错过了播种的季节,当然也就没有大丰收的季节。诚然,明白过来,补种些晚稻也许不会颗粒无收的。迟来的读书生活,让我们少了一些功利性,多了一些宽松与自在,多了一些对人生的咀嚼和回味。值得一提的是我妹妹,在读书方面,尽管我和她相差10岁,可不得不惭愧地承认,她是我的老师。尽管我读书的口味和她读书的口味截然不同,不管怎么说,还是多少受到她的影响。首先是藏书。她年过而立孑然一身,论储蓄少得可怜,可她仍是一个富有的人,那就是满满两厨柜书。从琼瑶到张爱玲全集,从亦舒到三毛全集,从巴尔扎克文集到十日谈。每晚十点过后,她就会躺在床上,灯火通明地开始她的阅读。尽管严重影响着他人的作息,可她执着地坚持着她的“恶习”。乃至家里的电费经常超出邻居家数倍,每晚数次遭到父母的警告和通牒,她依然我行我素。我明白,这是她阅读生活的一种状态,成了习惯改不了了。其次是购书。偶与她谈论购书之事,她也无愧地好为人师,我着实也从她那里学来两招:第一,购书看版本。即年代早的版本,反复印次多的是好书。因为买的人多,印的次数也多,从客观上说,被多数人所承认和喜欢,是经过群体推荐和时间考验的。第二,购书看出版社。书的质量好坏与否,与出版社极有关。她向我介绍一二,被我日后所印证。好的文学出版社有:“人民文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岳麓出版社”等等,不信你可以比较一下,同样的一本书,出版社不同,质量可谓有天壤之别,效果当然也不一样。特别是地摊的盗版货,不知名出版社的出版物千万不要买,粗制滥造会害人不浅的。买书不要贪便宜,特别是工具类的书一定要买好的。这和买衣服是同样的道理,好的名牌一次性投资,终身受益。第三,购好书看著者和译者。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口味,看每个购书者的品味如何,不能统一而论。经典著作自不待说,但著者译者起码是读者心目中的师长和偶像。

    回首自己读书走过的足印,不免感慨万分。年近半百,自己似乎仍徘徊在“书苑”的门口,没有再深入到内里去。似乎也尝到一点点读书的甘甜和滋味,可这滋味还不足以深刻和刻骨铭心,远未达到“如饥似渴”和“丧魂落魄”的境地,倒对“学后而知不足”有了点体会。确切地说,对书的兴趣和淘书的欲望是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近一步说是对读书和做人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知书达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看长篇小说到喜欢看寓言、哲理散文、看幽默漫画和哲理诗。从泛泛的看到寻找知己作家的作品,这是读书质的变化和飞跃,随之而来的是思和行的附着,再后来就是涌动着写的耕作和收获的喜悦。长篇小说犹如在读别人,散文更像在读自己。如同和朋友、师长娓娓漫谈人生的喜怒哀乐,自己有种朦胧不清的感觉,而被别人先一语道破,分析透彻,说到心里去。仿佛找到知音,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还有一个和你相同思想、相同感悟的人,岂不快哉!

    喜欢漫画,线条简单,形象不一定完美,有时甚至很丑陋和笨拙,但就是喜欢里面透出来的思想和神韵灵气。有一种类似脓疖被尖锐的针刺破后,脓液流出,减压镇痛般畅快的感觉。没有更多的语言,有时甚至是多余的,一切尽在不言中,但是能给人以透骨入髓的力量,这就是幽默漫画的效果。它有时亦是自嘲和释怀的良药。

    看书到无功利可言时,看书到纯出于人生精神生活需要时,便是进入真正的阅读,它能带你到一个广阔的世界里遨游,你不仅可读出书里的喜怒哀乐,品味人世间酸甜苦辣各式味道来,更是充实地生活,组成人生不可缺或生命链中的一环。进入新世纪后,不自觉地研究起别人是如何看书的,这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已到了丢三落四,顾前忘后的岁数,再回到过去记性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读书虽知起步已晚,但还有半生好过,无论如何不能让时间再白白浪费,与书结伴,度过余生。改过懒惰的毛病,勤能补拙,勤读、勤思、勤记、勤写、勤作。记住“读书永远不嫌晚”。

                                    学习体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生感悟 惜
后一篇:隐性的翅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