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鉴赏:送别(弘一法师)

(2014-12-12 22:41:41)

送别(弘一法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叔同《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在歌曲的翻译与填词方面,李叔同的《送别》得算是极品之作。在那部老电影《城南旧事》中,《送别》一曲贯穿始终。影片一开篇便是笙与竖琴的《送别》曲,之后片中的每一段离别都会响起这段主题音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配合着片中晕黄的画面,中国式的离情别绪被这首有着浓郁中国风味的歌曲巧妙、含蓄地喧染。大概不会有很多人想到,《送别》的作曲其实并不是李叔同,而是美国人奥德威,原曲名叫《梦见家和母亲》,典型的美式直白风格。日本文学家大童球溪后来给这首歌填上了日本歌词,改名叫《旅愁》,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此曲后非常喜欢,翻译成中文,又在7年之后,重新填上了新词,就是《城南旧事》所用的版本。长亭,古道,晚风,芳草,夕阳,竹笛浊酒,寒梦,写尽离别愁,思乡情,颇有元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风韵。因此,后来李叔同的《送别》曲被广泛传唱,而奥德威的原曲却渐渐被人遗忘了,某次美国一个少年合唱团来中国访问,就专门献唱了两首用中文演唱的曲目,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便是《送别》。连奥德威的家乡人都已把《送别》当成了中国造,可见李叔同词作的强大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